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個節氣。
剛收到北京的同學快遞過來的一盒“谷雨椿芽酥”。同學說,這個時節,香椿樹頂芽初長,正是最嫩,所以北方人有谷雨吃香椿的習俗。這盒點心,也是稻香村別出心裁為谷雨節氣特制的。我打開盒子,椿芽的香氣便撲鼻而來。每只椿芽酥上還畫有一棵萌萌的小嫩芽,真是叫人喜歡。
以前我對節氣并沒有特別關注,是人至中年后才漸漸對傳統文化發生了興趣。家里有本名為《光陰——中國人的節氣》的書,作者這樣寫道:“二十四節氣,不只是傳統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詩意呈現,更體現著他們的哲學思想。今天來寫節氣,是對那些已經遠去的田園牧歌的追憶,也是想把我們現代人被鋼筋水泥囚禁的心,放飛到天人合一的自然之中,還我們以自由與智慧。”書中講述了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并將每個節氣及相關民俗演變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引領讀者重游中國農耕文化的歷史趣味。
翻到《谷雨》一章細細品味。原來牡丹又叫“谷雨花”,因為谷雨時節正是它開花的日子。此時,城里的人們趕赴牡丹花會,而鄉間的女子則忙于采摘桑葉——谷雨也是采桑的好時節。
“谷雨”之名還有一個傳說:倉頡于“谷雨之日”造出了象形文字,“倉頡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上天為生民賀喜,降下谷子;因為有了文字,鬼從此不再能愚弄民眾而在黑暗中哭泣,所以這一天就被叫做了“谷雨”。每年的這一天,人們也會來祭祀倉頡。由于倉頡造字,谷雨這天還被聯合國定為了“世界中文日”。
我也在書中看到了谷雨節氣食香椿的風俗。“雨前香椿嫩如絲”,谷雨食椿,又名“吃春”,人們借此來表達內心對春天的依依不舍。
補習了這些知識,我在網購平臺上買了十枝油畫牡丹,還有一把紅香椿,分兩頓炒完。頭天晚餐一道家常菜“蛋炒香椿”被我賦予了一個新的名字——“谷雨椿芽蛋”,頓覺有了意趣。次日晚餐做了一道“一箸入口,三春不忘”,是照著汪曾祺的文字做的:“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十枝油畫牡丹,被我分插兩個花瓶,一瓶擺客廳,一瓶放書房。飯后,臨摹幾頁《顏勤禮碑》,背景音樂切到童星版的《谷雨》,單曲循環,權當是對倉頡的一種紀念儀式。
今年的谷雨,便過出了一種新的味道。(陸小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