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片窮鄉僻壤變成一座15平方公里宜居宜業活力新城;從僅有幾家鄉鎮小作坊到落戶6800多家市場主體的產業集群;從個體項目“單打獨斗”到主導產業“多鏈協同”。12年來,宿州馬鞍山現代產業園區堅持“產城融合、產城雙興”發展理念,聚力主攻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加速推進產業集聚和人氣集聚,在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城鎮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發展成效,走出了一條南北合作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之路。
區域互補 “窮鄉僻壤”變“活力新城”
宿州馬鞍山現代產業園區位于宿州市東部,是在省委、省政府振興皖北的戰略部署下,依托京滬高鐵宿州東站規劃建設的現代產業園區。2012年1月經省政府批準成立,由馬鞍山、宿州市兩市合作共建。
園區充分借鑒兩市成熟經驗,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管理體制等方面,因勢利導、最大捷徑加快園區建設,推進園區運轉運行高質高效。
園區充分運用系統思維,加快推進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先后建成33所學校(包含全省首所航空類高職院校),建成及在建安置房、公租房約17000套,建成市民公園、新汴河景觀帶、街頭游園、公共足球場、籃球場、銀行、商業等服務設施。宿馬文體中心也正加快施工進度。
園區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逐步提升,群眾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園區以“勇當共建園區先鋒、打造融合發展典范”為目標,科學制定園區總體發展規劃及13項專項規劃,“多規合一”規范園區各項建設和發展。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全面推進路網、供排水、供熱、燃氣、污水處理、消防、標準化廠房和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著力建設宜居宜業、產城融合的現代化新城區。
目前,園區已實現1個小時可達合肥、南京、徐州,2個小時可達上海、杭州、濟南、鄭州,高鐵、高速、鐵路等交通體系逐步完善。
強鏈補鏈 變“單打獨斗”為“產業集聚”
園區充分發揮宿州“果海糧倉”和馬鞍山“鋼鐵之都”等資源優勢,將園區其中兩大主導產業定位為綠色食品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另一方面,堅持“龍頭帶項目、項目成鏈條、鏈條成集群”,在引進龍頭企業基礎上,結合園區發展實際,加快構建綠色造紙、裝備制造、綠色食品三大主導產業,同時積極搶抓新能源、新材料、汽車零部件三大新興產業風口,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園區搶抓機遇建特色產業平臺,打造項目集聚新高地。先后建成綠色食品產業園、機械產業園、智能終端產業園、長三角一體化產業園、綠地科技產業園等約120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讓企業“輕裝上陣“就是”“拎包入住”,便于形成集群和規模效應。同時,建立項目包保服務制度,出臺扶持企業發展系列政策,在要素保障、項目推進、轉型升級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做好承接產業轉移等高對接準備。
園區始終將招商引資作為園區“一號工程”,印發《宿馬園區招商引資實施意見》,創新“一個目標牽引、一支隊伍落實、一站式服務、一套機制獎懲”的招商引資機制,瞄準龍頭大項目、高新技術、外資外貿等重點產業選商選資。按照“龍頭帶產業、產業延鏈條、鏈條成集群、集群建園區”思路,引進上下游企業,建鏈補鏈強鏈,實現產業發展由“小而散”向“大而強”的轉變。
園區重大項目牽引帶動作用和產業集聚正逐步顯現。
轉型升級 變“舊包袱”為“新資本”
園區在宿州率先啟動并制定印發《宿馬園區關于開展工業企業畝均效益評價工作的實施意見》,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從用地(租賃)面積、畝均稅收、畝均營業收入、綜合稅收、綜合營業收入等5個主要評價指標和企業綜合素質附加指標,對園區所有工業企業年度畝均效益進行全面摸底、綜合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將企業分為A(優先發展類)、B(提升發展類)、C(幫扶轉型類)、D(倒逼整治類)四個等次。
對D類企業,尤其是僵尸企業和低效企業,園區成立宿馬開發建設公司(園區直屬國有獨資公司)作為實施主體,牽頭辦理“畝均英雄貸”融資與清理園區不良資產工作。
截至目前,園區共落實畝均英雄貸17.1億元;騰退標準化廠房約22萬平方米,并引進新材料、智能、醫療等企業入駐廠房;清理低效用地約981畝,引進生物、食品等項目落地。
對A類企業,由宿馬集團出資成立風險補償資金池,擔保公司、銀行、宿馬集團成立“園區貸”,最快7個工作日即可實現放款,助企提質增效。
同時,以“畝均論英雄”改革為抓手,倒逼工業企業加大技改投資,加速轉型。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