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眼鏡、一個手機,就能現場自動采集報關貨物危險公示標簽、包裝標記等信息,并通過AI算法實施自動識別和智能比對。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4月10日從合肥海關獲悉,圍繞合肥市大力培育的集成電路等戰新產業集群,廬州海關開展智慧海關應用場景建設試點,每年可為企業節省各類成本超千萬元。
據介紹,“無感智檢”是運用OCR、AR、AI等技術,在人工審單、現場查檢等環節建設智能輔助審單、遠程AR智能查檢的創新監管方式。關員和企業人員可通過“一副眼鏡”或“一個手機”等智能設備現場自行采集危險公示標簽、運輸警示標簽、包裝標記等信息,并通過AI算法實時自動識別和智能比對。
前期,廬州海關對轄區內30余家重點企業進行摸排,收集整理危險貨物包裝要求、危險公示標簽、安全數據單等基礎數據;形成覆蓋企業使用的330余個規格型號涉危原材料數據底賬和個性化作業指導作業指引,落實落細“一企一策”“一品一策”監管措施;搭建風險評估模型,實施風險動態監測,將進口?;贩诸悶椤暗椭懈摺比齻€監管風險等級,實施相應差別化檢驗監管措施。
針對遠程采集到的現場數據,“無感智檢”模式以系統“智能審核”代替“人工逐票審核”,自動提示審核結果。對低監管風險商品,海關工作人員不再直接參與現場查檢過程,通過后臺驗核后即可放行,實現“即到即檢、自驗智檢、存檔備驗”。同時,繼續保持對中高監管風險商品的“審單+現場檢查+抽樣檢測”模式,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便利企業。
“海關創新采用AI技術打造遠程‘無感智檢’系統,既高效、精準、快速地解決了我們公司被查驗貨物存放時效和倉儲空間問題,又提高了我們在貨物包裝、標簽等方面的安全規范意識?!焙戏示Ш霞呻娐饭煞萦邢薰靖笨偨浝砗喨饦s說。
截至目前,合肥市已有京東方、晶合等5家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加入了“無感智檢”模式,據試點企業測算,每年可節約各類成本1170萬元,縮短進口涉危原料到廠周轉時間約5天/批次,大幅減少企業等待檢查和貨物庫存時間,有效適放倉儲空間,實現企業查檢“零等待”、通關“零延時”。
廬州海關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從實際出發想問題、辦事情,積極推進智慧海關建設和“智關強國”行動,切實解決企業通關難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增強企業獲得感。(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 通訊員 李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