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窗
(記者,現居合肥)
假期里,逛了好些網紅書店。理想國,鐘書閣……書,如今真的越來越像藝術品,它重在展現某種生活方式,而非讀書本身。
想起小時候,因為缺乏娛樂,總是擠在其時逼仄的書店里,抱著本書看一下午。手里若有點錢,就送去了租書店。看書要錢,我越看越快,練出了一目十行的好本領。當時何曾想過,有朝一日在實現買書自由之后,我竟然不太愛看紙質書了呢?
以前,總覺得讀書是為了解決一些問題。求知欲也好,世界觀也好,它總歸是有點用的。如今,我已深深理解,讀書純粹是件向內求的事。從他人的鏡像里,懂得自己。
◎ 《大海,飛鳥和學者》
◎ 海倫·文德勒/著
◎ 廣西師大出版社
詩人說,沒有飛鳥及其后代,大海將成為“死亡的地貌”。本書集萃了海倫·文德勒二十年來的論文、書評和不定期散文。文德勒研究了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英國、愛爾蘭和美國詩人及其作品,其中既有她長期關注的史蒂文斯、希尼等人,又兼顧休斯、金斯堡、洛威爾、畢肖普、克蘭皮特、梅里爾等人。此外,文德勒還著力于回溯詩歌傳統,追蹤濟慈、葉芝、惠特曼、艾略特和其他詩人在當今詩人作品中的影響。文德勒試圖展現:詩歌是學者的藝術。
◎ 《每個叛逆的孩子,都只是想長大》
◎ 姜振宇/著
◎ 長江文藝出版社
一本針對青春期養育難題的家庭教育指南。青春期的成長悄然而洶涌,孩子會表現出種種不受控的“叛逆”行為,讓家長頭疼。但叛逆的另一面——孩子們會有什么具體的感受,卻一直很少有人描述。叛逆的孩子其實只是在尋找正確,因為每個青春期孩子的內心都有一個待破解的謎團,而叛逆期就是一個解謎的過程。養育是苦旅。也許最重要的,還是理解,理解孩子為什么會這樣。二是尊重,尊重孩子的選擇;三是包容,包容孩子成長中的缺陷。
與孩子共生已經八年多了,一直小心翼翼,但總覺得自己永遠跟不上孩子的成長。孩子的青春期近在眼前,希望自己能做得好點,更好點。
◎ 《中國花梨家具圖考》
◎ 艾克·古斯塔夫/著
◎ 地震出版社
一本距今八十年的書。艾克是研究中國明式家具的重要學者及先行者,在本書中,他第一次對中國家具進行了科學的總結與歸納,奠定了今天研究中國傳統家具的格局。
新版由知名家具研究學者周默先生翻譯,并以附錄形式對原書內容做了進一步補充,增加了譯者撰寫的導讀文章《不知近水花先發》,以及人名簡釋、中國古代家具部分專業名詞簡釋、外文中國古代家具專業名詞列表。
◎ 《門閥時代: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與制度》
◎ 祝總斌/著
◎ 北京大學出版社
收錄魏晉南北朝史方面的重要論著十余篇,論題集中于門閥政治的緣起、發展、特征以及魏晉南北朝時代在政治制度上的獨特現象。書中對東晉后期高級士族之沒落及桓玄代晉之性質的分析,對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的考辨,對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晉律之特點的闡發,對晉律“儒家化”傾向的論述等。
外編所附《我與中國古代史》,講述自己如何走上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之路,對青年學子有重要的啟發。
曾園
(詩人,現居廣州)
◎ 《十扇窗》
◎ 簡·赫斯菲爾德/著
◎ 廣西師大出版社
這是一本漏讀之書。簡·赫斯菲爾德的文章以前讀過,但《十扇窗》沒買。當我看到有公眾號引用她的說法,如“除不盡的余數”等,于是找來讀了。書寫得不錯,甚至可以說很好。赫斯菲爾德與詩人希姆博爾斯卡有些類似,作品很好,但在中國讀者那里知名度太高了。
◎ 《季風之北,彩云之南》
◎ 楊斌/著
◎ 廣西師大出版社
作者從出土文物、藏文文獻里發現了一個新云南。此書告訴我們岳家軍騎的是滇馬;云南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跨區域貿易的核心,以及歐亞大陸勢力相互競爭的區域;多條西南絲路沿線貿易,塑造了奇特的社會面貌……“進行深入解讀與比較之后,一個活力四射、深思熟慮的南詔呼之欲出。”可見,云南的豐富性還需要我們重新去發現。
◎ 《揚州的鱗爪》
◎ 石任之/著
◎ 中國三峽出版社
無論揚州是不是江南的核心,它都曾是江南代言人。雅集、鹽商、早茶凝聚起來的其實是一種精神——人類趨利的種種行為(或許俗氣)意外地釀出的獨特風華。一代人不夠就兩代人,厭倦了堆成山的財富,終于向精神層面轉向。作者細描了杜牧在揚州的蹤跡,將鹽商沉淀又消融的文化再次定型:名寺、花事、八怪、藏書……猶如萬花筒,似乎可以有無窮變化但又必須符合歷史的規律。
◎ 《宿墨與量子男孩》
◎ 歐陽江河/著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詩人用驚人的耐心呈現了精確的幻象:“君不見天上流水的細碎齒輪/構成了總體性的咬合與懸停”。但被“咬合”的人在天底下的努力呢?“如果蔡倫不造紙,世界就只是/一堆磚頭,銅和廢鐵的句讀”。他還能從明朝的“一條鞭法”的名稱中辨認稅收皮鞭下人民佝僂背脊的血印。歷史在疲憊的史官筆下僵化了,但詩人的痛苦是不停歇的:“史官眼里不是沒有淚水/但一千噸火山灰已塵埃落定”,此書將天命顯影,將人的命運的多個側面翻來覆地去打量,勝算與慨嘆不絕如縷。
◎ 《茶的精神》
◎ 楊多杰/著
◎ 中華書局
作者是文獻學碩士,從宋詩中讀出了茶的諸多新面向。宋茶失傳的工藝與品飲習俗在解讀中通常不得要領。作者多年專攻茶文獻,將這些容易遺漏的難點一一清楚講明。如歐陽修的《雙井茶》中“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夸”。他將“十斤茶養一兩芽”的工藝解釋清楚了。解詩貼切是此書的特點。
李建新
(出版人,現居鄭州)
◎ 《準噶爾之書》
◎ 紅柯/著
◎ 河南文藝出版社
紅柯是一位有特色的作家,文字浸染了西部的雄渾壯闊。他的小說兼具先鋒作家的細膩與深邃,尤其寫新疆的作品,字里行間彌漫著剽悍之氣。人物的勇猛決絕,感情的果敢奔放,讓人怦然心動。本書是一部由八個獨立作品組合成的長篇,類似于屏風式的繪畫長卷,各有獨立場景,又是一個渾然不可分割的整體。作者并不追求故事的完整,而著力于刻畫一種氛圍、一種印象,如印象派的繪畫,敘事是次要的,所有筆觸構成的氣氛才是最終目標。
◎ 《痖弦回憶錄》
◎ 痖弦/口述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近年出版的好幾種文化老人的回憶錄、口述實錄都值得一讀再讀,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楊苡先生的《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均廣受追捧。相對而言,痖弦先生這本回憶錄要“冷”得多。痖弦是詩人、名編輯,后一個身份對于文化的貢獻甚至更大。他的敘述——哪怕是口述,也有編輯的細密嚴謹。半個多世紀前的往事,也能把各種細節、感受說得生動感人,語言卻是極克制而樸素的。在時間面前,一切修飾都是多余。
◎ 《王能好》
◎ 魏思孝/著
◎ 上海文藝出版社
這本小說的主角王能好是生存在當下的阿Q,被社會乃至家人邊緣化,卻仍然活得興高采烈。他像螻蟻一樣活著,又意外地悄無聲息地死去,這樣活過的一個人,好像高高在上的知識分子所說的“社會的填充物”。事實上,類似于王能好一樣的小人物多得很,只有“看見”他們,他們才能顯形。作者的語言粗糲而真實,讀這樣一本小說,恍惚當年初看賈樟柯的電影《小武》的感受。
◎ 《孫郁散文》
◎ 孫郁/著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從某種意義上,本書可以視為孫郁的“精神自傳”。孫郁先生無疑是學院中人,但又明顯不同于正襟危坐的學者。孫先生曾在文章中說:“當代的寫作者把文學與學術截然分開,作家們沉浸在感性游戲里,把思想讓給了教授們。”作家、學者過分細致的分工,割裂了文章的思想和趣味,乃至使學術文章喪失了語言之美。大約正因為孫郁先生不是只在象牙塔內成長的“純粹”的學者,他的文章絲毫沒有高頭講章的味道,不高高在上,不指指點點,而像是從內心長出來的植物,蔥郁蓬勃,生機盎然。
◎ 《歡樂與憂傷》
◎ 巴萊斯特/著
◎ 河南文藝出版社
《歡樂與憂傷》三部曲,被認為是20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文學杰作之一。1985年他獲得西班牙語文壇最高榮譽塞萬提斯獎。小說氣魄宏大,但故事背景基本上只限于伯爵新鎮這樣一個小地方,人物關系也很簡單。外來新思想的代表、醫生卡洛斯從國外回到故鄉伯爵新鎮,在凝固、沉滯的小社會攪起波瀾。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對新興的富豪卡耶塔諾深懷不滿,卡耶塔諾的造船廠雖然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但他欺男霸女,讓人又恨又怕。幾乎所有人都期待卡洛斯能推翻卡耶塔諾的統治,給伯爵新鎮一個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很“古典”的小說,耐心讀完,心里很安靜。
錢紅麗
(編輯,現居合肥)
◎ 《汪曾祺1000事》
◎ 楊早、徐強 、李建新/著
◎ 河南文藝出版社
這本書的氣息,頗似《世說新語》,是近年讀到的最有趣的一本書。
短長書式的文本,雪泥鴻爪般勾勒出一位作家紛繁多彩的一生,是生活殷實的底子里開出來的一朵朵小花,聞之沁脾。這種獨特的條陳撮述體,一路讀下來,水灣灣的,偶有早春的荒疏寥落,是將文學的情分嵌入了人生的骨骼之中了。
汪曾祺的一生,可謂半秀半枯。花甲之年后,終于等到遲來的大放異彩——他文字上的“秀”,正得益于前半生“枯意”的積累。
◎ 《蘇東坡新傳》
◎ 李一冰/著
◎ 四川人民出版社
洋洋七十余萬言,資料翔實,旁征博引,整個北宋江山人事,如在目前。語言文白雜拌,仿佛萬千的吟唱抒情,皆被極簡的情緒克制住了。
我自癸卯年讀至甲辰年,依然未完。
新舊年的交疊中,眼睛忽而老花,閱讀一兩小時不等,便要闔書閉目歇息。
蘇東坡一生脈絡,早被捋得清晰明白,可在讀這本傳記時,依舊一遍遍眼熱。每至緊要處,卻如此幽微難言……
詩、文、書、畫,無一不超凡卓絕,古往今來,唯他一人耳。是線性的時間將這個人重新修了一個金身,他是永恒的月,是不朽的竹柏,也是超脫困苦不折不屈的典范。
作者滿紙憂患,將自己的悲辛窮厄熔鑄于這本傳記之中。以詩詞為主線,讓精神層面的蘇東坡與肉身層面的蘇子瞻的生命處境相交相融,既有長歌,亦不乏短唱。
李一冰先生不僅僅在寫蘇東坡個人,他仿佛在揭示整個人類死生禍福的無常命運——九死南荒吾不悔,茲游奇絕冠平生。
◎ 《杯子上的笑臉》
◎ 彭程/著
◎ 廣西師大出版社
去夏,赴外省參加一個筆會,偶遇彭程老師,他忽然有些蒼老,整個人的氣質里有了悲愴之色。回來讀到一篇文章方知,他正遭受著生命的重創——痛失愛女。
翻過年的一個大雪天,收到彭老師寄贈的這本新書,正是追憶愛女喬喬的書,一本“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書。
馮秋子老師的推薦語,令人動容:苦難把一些人變成金子,彭程便是這個隊列中的一員。他慣于靜默地生存著,而將內心的波瀾訴諸文字。他敘說真話,表達真義,樸質而肅穆,涌流不絕對于人類的悲憫,一回又一回擔負起苦難、愛和生命的尊嚴。
這本書,時讀,時放下,實在哀痛。
◎ 《人間有味》
◎ 汪曾祺/著
◎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活著真好啊!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讓人覺得:活著真好啊!”汪老先生不愧為一位“人道主義者”,他的字里行間總是洋溢著對于人類的溫情。
春陰綿綿,鉛灰的云,窒息的霧,令人抑郁,頓覺人生無甚意義。
每每低落時,總不忘強迫自己去書柜翻找美食類書籍。汪老先生的美食集,是我翻得最多的書之一。當他興致盎然地拍一盤楊花蘿卜,抑或紅燒一條鱖魚的間隙,我仿佛見著了溪邊一樹桃花……一顆僵硬的心,漸漸活泛起來。黃永玉的孩子回憶這位“汪伯伯”,將平凡無奇的黃豆都做得那么好吃。何為?想必老先生將一顆心都撲上去了。
人活著,總要有所愛,有所信。美食里,見小宇宙,更有大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