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徐曉嬋提出了“鄉村缺醫以及鄉村醫生待遇保障的問題”。“去年的建議是全國重點督辦,辦理情況比較滿意,這些問題目前已經得到明顯改善,特別是安徽省基層醫療在全國都進展得比較好。”她告訴記者,這得益于安徽省提出的一系列關于基層醫療特別是鄉村醫療的政策。今年她提交了多條建議,其中一份是關于分級診療中基層醫療能力提升的建議。
“總的來看,我國仍存在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不均衡,醫療資源結構不合理,質量和效益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徐曉嬋表示,近年來,隨著區域診療中心建設,已經基本形成國家級區域診療中心、省級區域診療中心,以及目前剛剛出臺的關于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相關政策。
“分級診療的上層建筑已經逐漸成型,然而目前分級診療的實效還沒有體現。”她表示,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缺乏群眾“身邊的醫生”。目前基層醫生仍是相對不足的,距離“家庭醫生”全覆蓋仍有相當大的差距,需要繼續關注人員配備問題。同時,基層醫生能力差距較大、基層醫療機構職責范圍不明確。
徐曉嬋表示,目前分級診療,認為“大病不出省、小病不出縣、頭疼腦熱不出村”,這種思路對于基層醫療機構所面對的健康問題存在一定誤解。
“鄉村醫院所面臨的健康問題,同樣復雜繁多。”她說,作為群眾身邊最近的醫生,基層醫生還需要具備對于疾病的認識和預判,具備院前急救以及分診能力,需要掌握一定技能操作及中醫適宜技術等。
除此之外,基層醫生還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簽約體檢及慢性病、傳染病管理,健康宣傳,甚至兼職進行醫技操作等等工作。
“基層醫生承擔的是全科醫生工作,而并非是簡單的治療頭疼腦熱。”她認為,明確基層醫療機構的職責范圍,才能對于基層需要培養什么素質的醫療人才有清晰認識,從而進一步制定培養計劃。
“在各級醫療機構整體架構合理的前提下,分級診療仍未達到預期實效,除以上因素外,還有分級診療醫保政策引導性不強、轉診通道結構不合理、區域診療中心布局不均衡,以及各級醫院之間協作性不強等等因素。”徐曉嬋表示。
由此,徐曉嬋建議,明確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范圍,按地理環境及人口密度合理規劃醫療人員比例,并針對性進行不同分工的人才培養。
同時,加強社區及鄉鎮醫院對下級醫療機構的統籌管理,特別是鄉鎮衛生院與村衛生室之間,應全方位進行管理,早日實現鄉村一體,并在新老交替的過程中逐步取消村級醫生,改為鄉鎮衛生院醫生巡診值班;盡量避免基層醫生“單打獨斗”長期固定駐守村衛生室;基層醫院在合理安排轄區醫療保障的基礎上,統籌安排醫護輪流進修培訓。
在距離縣級及以上醫院較遠的鄉鎮,設置中心衛生院,且需達到二級醫院水平,具備一定急診急救能力,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議五十公里范圍內有三級醫院,二十公里范圍內有二級醫院,人口特別稀少的區域按實際情況配置。
她同時建議,逐步增加全科醫生數量,逐步取消鄉村醫師證,早日過渡到全科醫生團隊模式。“形成由中級及以上職稱的全科醫生,帶領助理醫師及護理團隊進行分工協作,劃片區進行健康管理。”她認為,應當完善全科醫學學科建設,進一步核定全科醫生培養機制,界定全科醫生服務范圍,有計劃開展以全科醫生為中心的團隊試點工作。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武鵬 實習生 潘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