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作為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的神異動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自新石器時代開始,我國幾乎所有的文化層中都發現過“龍”形圖像、器物,分布范圍也極其廣泛。
安徽歷史悠久,人文厚重,館藏文物中“龍文物”豐富多彩,它們反映了先民的宇宙觀,體現了千百年來人們對風調雨順美好生活的期盼。
■來龍去脈
5000多年前凌家灘玉龍令人驚嘆
由安徽博物院聯合中國文物報社及全國60多家文博機構舉辦的甲辰龍年生肖文物大聯展正在安徽博物院老館東二樓八角亭展廳展出,觀眾不僅可以通過藏品圖片一展看遍全國知名“龍文物”,還可以近距離欣賞安徽博物院70多件龍文物。
根據考古發現,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龍形象,可以追溯到約8000年前的紅山文化。
安徽諸多“龍文物”中,名氣最大、歷史最為悠久的要數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龍了,目前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這件環形玉龍首尾相銜,吻部突出,頭部雕出兩角,龍須、嘴、鼻、眼部刻畫清晰,整件器物生動傳神,線條細膩流暢。它強烈而鮮明地表現出中國龍的傳統特征,其高超的玉器制作技術令人驚嘆。
凌家灘遺址距今約5500年,凌家灘玉龍也是目前為止巢湖流域發現的最早的玉龍,是安徽發現的早期龍文化元素的代表。
■見龍在田
古代龍的形象可能很“另類”
馬頭、鹿角、牛耳、蛇身、鷹爪、魚鱗……這些元素共同組成了今天我們熟悉的龍的樣子。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龍的形象也在不斷演變,早期龍的形象可能與你想象的不一樣。
安徽博物院館藏龍柄盉是一件春秋時期的青銅器。曲柄盉是群舒文化最具地域特色的器物之一,是調和酒、水的器具。這件龍柄盉整器素面無紋,僅在柄頂端裝飾了龍首。龍首吻部突出,造型非常寫意,看起來像是一條小青龍在向盉中探視,不僅讓人感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和慧心巧思。
同樣出自春秋時期,安徽博物院鎮館之寶——龍虎紋鼓座上的龍則威風凜凜,霸氣十足。鼓座為圓圈形,器身滿飾羽翅紋,上沿四周運用高浮雕的手法塑有怒吼的猛虎與獨角翹立的游龍。鼓座外壁鑄有銘文兩周,從銘文看,龍虎紋鼓座是鐘離公自用之器,自名鳧鼓,是建鼓的一種,在古代常用于戰爭、祭祀、娛樂等場合。這件鼓座出土于群舒故地舒城九里墩春秋墓,為研究春秋晚期江淮地區的歷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在安徽博物院甲辰龍年生肖文物大聯展的展廳中,幾件安博館藏不同歷史時期的龍紋銅鏡集中亮相。最早的龍紋銅鏡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作為銅鏡的重要裝飾紋樣之一,其造型題材的變化與中國龍形象的演變歷程一脈相承。從漢代的四乳四靈紋銅鏡,到唐代的雙龍鴛鴦紋葵形銅鏡,再到宋代龍紋銅鏡、明代洪武龍紋銅鏡……龍的形象由簡入繁,由抽象到寫實,極具藝術魅力,同時內涵也愈加豐富。
■飛龍在天
安博館藏“龍袍”華美非常
宋人對前代各種龍形象做出總結歸納,并提出了完整的畫龍規范,蛇身、獸首、有爪、有須的中國龍形象逐漸得以固定,并沿著壟斷化的宮廷龍和多樣化的民間龍兩條線索發展。
安徽博物院館藏的多件清代官窯瓷器精品,讓觀眾有機會一睹“宮廷龍”的風采。其中一件清代“五彩云龍紋碟”燒制于康熙年間,盤底部落款“康熙年制”。康熙五彩是中國傳統彩瓷的頂峰,這件五彩云龍紋碟制作精致,是康熙五彩的精品之作,非常珍貴。
安徽也有龍袍?在安徽博物院老館東二樓八角亭展廳里,一件光彩奪目的“龍袍”格外引人矚目,它的大名是“紫綾綢夾箭袍”。圓領、右衽、馬蹄袖、裾四開,其前胸、后背、衣襟內、左右兩肩各繡有一條正龍,兩膝前后各繡有一條升龍,周身繡有五色云、鶴、壽、蝠、暗八仙等紋樣,下擺繡有海水江崖紋。
安徽博物院策展人陳程介紹,這件“紫綾綢夾箭袍”征集于徽州地區,它的主人是誰目前還是個謎。清代皇帝龍袍由清廷造辦處制作。江南三大織造局(江寧、蘇州、杭州)織造好龍袍布料,運入宮廷,由衣作局裁剪縫紉。“皇帝的龍袍一般以明黃色、杏黃色、醬色為地。這件夾箭袍為紫紅色地,通身以平金繡出紋樣,應該是清晚期親王所穿蟒袍。”
細心的市民可能會發現,這件袍上龍為五爪。古裝劇里不是說蟒是四爪?陳程介紹,自古以來龍備受歡迎,兩宋以后,民間使用龍紋圖樣的現象屢禁不止,統治者不得不采取妥協的辦法,重新規定宮中龍紋畫五個爪,大臣以下使用龍紋只能三個爪或四個爪。明清兩代在名稱上又加以變通,四爪稱為蟒。到了清代,甚至僅規定繡有十二章紋的龍袍才是皇室專屬,清代晚期已經蟒、龍不分。
■龍騰四海
古人生活里龍無處不在
在數千年的文明歷程中,中國人對龍的崇拜已經滲透到文化、習俗的方方面面。人們劃龍舟、祈龍雨、舞龍燈,在器物上雕刻或繪制龍,在建筑上裝飾龍,在文學典籍和書畫作品中,也常常有龍的身影出現。
在甲辰龍年生肖文物大聯展的展廳里,出自我省不同地區的幾件玉龍帶鉤精美大氣。帶鉤是古代貴族、文人、武士系腰帶的掛鉤,起源于西周禮制,一般為男性使用,帶有龍元素的玉帶鉤更是身份的象征。
另一件鏤空雙龍紋霞帔墜曾經是安徽博物院江淮擷珍展廳的C位展品。霞帔是宋代婦女禮服中的重要裝飾,系在霞帔底部,使其能夠平展的下垂,質地以金銀為多。這件鏤空雙龍紋霞帔墜呈心形,用兩片金葉子捶壓合成,中間鏤刻首尾相對的雙龍紋,龍尾部上卷,頂端有一孔,用來穿系佩掛。它的大小可以托在掌上,卻采用了錘揲、透雕、焊接、線刻、壓模等多種金銀器加工技法,金光璀璨,極其精美,是安徽博物院備受歡迎的明星展品。
安徽古人生活中,處處有龍的身影。在甲辰龍年生肖文物大聯展中,市民可以看到徽州古建筑上的清代木雕龍紋雀替,書房里的清代龍紋端硯、清代螭龍紋印章,廳堂里的盤金龍紋紅呢椅披,還有白玉龍耳杯、白玉鏤雕龍紋爐頂等各種龍文物。徽墨中龍的形象也十分多見,安博館藏“詹正元制超頂煙”髹金國寶龍紋柱形墨、漢玉提梁龍形墨、夔龍玦墨都是墨中精品。喜歡夔龍玦墨的市民現在有機會把它“帶回家”,安徽博物院文創商店近期還推出了夔龍玦墨黑巧克力棒,市民有機會親口嘗一嘗“夔龍玦墨”的味道。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 /文 王士龍/攝 部分圖片由安徽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