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上午,安徽省自然資源工作會議在合肥召開。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會議上獲悉,我省守穩糧倉和提升發展質效齊頭并進。截至2023年末,安徽省已連續三年實現耕地凈增長,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同比下降5.5%。
耕地面積連續3年凈增
安徽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郜紅建介紹,2023年末,我省耕地面積約8342萬畝,較上年增加約15萬畝,實現連續3年凈增加。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核實處置任務,面積達7176萬畝。完成補充耕地任務10.74萬畝,連續24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省自然資源廳會同省公安廳、省檢察院、省林業局開展嚴厲打擊破壞耕地林地等違法犯罪專項行動,移送追究刑事責任案件46件,移送追究黨政紀責任316人次。提請省政府警示約談違法違規用地用礦問題嚴重的2市5縣(市、區)政府。有序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非住宅類房屋專項整治試點,持續深化鞏固違建別墅問題清查整治。高位推進自然資源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總體整改率達90%以上。全省新增非農建設違法違規占用耕地面積從2021年2.17萬畝、2022年1.71萬畝下降到2023年0.14萬畝,土地違法違規勢頭有效遏制。
單位GDP用地面積下降
我省創建土地效益評價體系,樹立節約集約用地導向。全省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同比下降5.5%,省級以上開發區土地建成率、綜合容積率、工業用地固定投資強度同比分別提升2.38%、3.46%、5.4%。
全省處置批而未供土地25.48萬畝、閑置土地8.34萬畝,處置率分別比自然資源部任務高6.5和40個百分點。盤活工業低效用地7.5萬畝。集成“健康體檢+土地管家”、涉法涉訴閑置土地處置、工業項目“一碼管地”等5項創新機制和135個典型案例。合肥、馬鞍山、蕪湖被列入全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14個縣(市、區)成功創建部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上作交流發言。
我省實施“用地清單制”,推進“拿地即開工”,推行工業用地多元化供應,省級以上開發區基本實現“標準地”出讓。批準建設用地45.49萬畝,總量位居全國第四、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第1位;供應國有建設用地58.89萬畝,總量位居全國第七、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第2位,有力支撐了全省GDP5.8%的增長。
“帶押過戶”涉金額60億元
2023年,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建設“皖美登記”“1+16”“黨建+不動產登記”服務體系,登簿678.6萬次,同比增長36.5%;新增土地和房屋抵押金額1.08萬億元,同比增長18%。累計線上辦理長三角“一網通辦”業務780萬次。涉企轉移登記辦理時間(0.5個工作日)、環節(1個)、材料(4件)、費用(免收工業項目登記費)已等同上海等國內標桿城市水平。
全面推行二手房“帶押過戶”,涉及金額60億元,節省交易成本約5000萬元。農村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近690萬宗、發證率達84.7%。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
去年,安徽省衛星中心順利通過自然資源部現場考核,巢湖地層古生物與地質環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自然資源部批準。
《安徽省國土空間“一張圖”集成共享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獲評第九批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入選部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1人、青年人才2人、創新團隊3個。組建省自然資源科普聯盟,獲評全國科普日優秀組織單位。省地質博物館入選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
建立新機制
郜紅建介紹,2024年,安徽省自然資源系統將建立耕地保護新機制,如對超額完成耕地保護任務缺口的市給予經濟獎勵,對未完成年度恢復任務的市收取經濟補償。強化要素供給,會同交通、水利、能源部門,圍繞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用地關鍵環節,從用地預審與選址、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土地供應等環節,開展全程包保服務,構建上下協同、分級負責、全省一體的用地服務保障機制。
開展綜合改革試點年度考核和中期評估,推進批而未供、閑置和工業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堅行動,開展省級自然資源示范縣(市)創建,深入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梳理典型案例和經驗做法,廣泛宣傳推介,擴大示范引領效力。
重構升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打通已有系統(場景)和新建系統(場景)之間、部省系統之間、省與市縣之間以及同省一體化平臺之間的數據安全共享通道,實現自然資源業務專網同電子政務外網之間數據安全傳輸、交換。構建“智慧自然管理”平臺,挖掘場景建設智慧需求,探索智能模型應用,實現節約集約、耕地保護、國土空間規劃、綜合執法等場景集成展示。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