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雪景、打雪仗、堆雪人……今年“南方小土豆”們勇闖東北玩雪的新聞頻上熱搜。醫生提醒,冬季凍傷患者近期不斷增多,南方人到冰雪世界,更要慎防凍傷,凍傷嚴重者或面臨截肢風險。
受困半小時,凍傷致截肢
近日,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收治了一例雙手凍傷的患者小馮(化名)。小馮不慎被困于-20℃的冷庫中達30分鐘,導致雙手及雙耳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傷。同事救出小馮后,為她進行了烤火取暖等簡單保暖措施后,隨即送往醫院。入院時,小馮已雙手麻木、刺痛,手指紅腫、發黑,伴有明顯水皰,皮膚溫度較低,血運欠佳,觸痛明顯。入院后,醫生為小馮進行了改善循環及傷口換藥等治療,但由于小馮手指中遠節已干性壞死,只能進行遠節指骨截除了。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燒傷整形科主任李孝建提醒,此前,該院還收治過一例雙足凍傷的患者。小美(化名)于零下15度攀爬海拔5276米的山峰,在山上逗留約12小時,下山后自覺腳趾冰冷,感覺缺失。洗澡時發現雙腳趾皮膚呈紫色。當時小美立即用凍傷膏外涂,并搓揉雙足約一小時,隨即到醫院尋求幫助。而入院時,小美雙足腫脹明顯,腳趾皮膚呈黑褐色改變,感覺遲鈍,已面臨截肢的風險。
皮膚變硬、發紅都是凍傷信號
“在非常寒冷、多風的天氣,裸露的皮膚可能在幾分鐘內形成凍傷。許多南方人對凍傷可能不太了解,因此缺乏辨別凍傷以及凍傷后的緊急處理的知識。”該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主任張志提醒,凍傷要及時處理,否則輕時可造成皮膚一過性損傷,重時可致永久性功能障礙,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需緊急搶救。
張志表示,凍傷的癥狀包括皮膚發冷和刺痛感,接著是麻木感和皮膚發炎或變色。隨著凍傷的惡化,皮膚可能會變硬或變成蠟質。凍傷好發于手足背、足跟、指趾、耳廓及鼻尖等處,任何皮膚部位的發紅或疼痛,都表示凍傷可能已經開始,應盡快離開寒冷區域或對裸露部位的皮膚加以保護。
此外,張志提醒,在寒冷的天氣外出,請勿飲酒。酒精飲料會讓人體更快散熱。
TIPS
凍傷緊急處理:三“要”三“不要”
凍傷后如何進行緊急處理?“網上流行的用雪水搓洗是不科學的處理方法,揉搓和繼續受寒都可能會加重組織損傷。”李孝建提醒,如果出現紅腫疼痛加重,或出現水皰、血皰、膚色青紫等癥狀,需及時就醫治療。就醫時,凍傷屬于燒傷科治療范疇,可在燒傷科門急診就診接受治療。對于嚴重的凍傷需要住院進行治療,必要時還需要手術修復受損皮膚。
如果患者凍傷但沒有失溫的指征,并且暫時無法得到及時的醫療服務,可記住凍傷時的三“要”和三“不要”:
三“要”:要盡快進入溫暖的室內;要用溫水(39℃-40℃)浸泡患處;要用體溫溫暖凍傷部位,如用腋下溫暖凍傷的手指;
三“不要”:不要用凍傷的腳走路,不然可能會增加損傷;不要用冰雪揉搓凍傷部位,不然可能會增加損傷,造成凍傷部位血栓;不要使用電熱毯、烤燈、火爐、電暖器等取暖,凍傷部位已經麻木,很容易引起燒傷和燙傷。(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楊凱琳 胡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