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已經過去一段時間,可提起這話茬,鄰居老張還是有點哭笑不得。起因竟是孫子晨晨的一條祝福微信。內容這樣寫道:“祝爺爺新年快樂!事業順利,步步高升,財源滾滾。”
老張說:自己退休已二十多年,哪兒來的“事業順利”“步步高升”?老張打電話給兒子。兒子很不好意思:“事先給晨晨交代了,要好好問候您,誰知這孩子竟隨便在網上復制一條祝福語就發過去了……”
一條信息,折射出互聯網時代的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明明交流更加便捷,但人與人之間似乎多了一層隔閡——親朋好友之間的問候不再像從前那樣走心;一個群里,大家的“表情包接龍”熱情似火,平日碰面卻很少互動;還有的人,在網上口若懸河,包袱一個接一個,回到現實世界卻又“社恐”起來……
人們在網上聯絡更加頻繁,但真正的感情交流反而少了。有人說,現在生活節奏這么快,談感情?誰有那個時間吶!的確,不少用戶只將社交平臺當做工作、學習、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以維系和拓展人脈。但是,社交網絡所承擔的情感交流功能也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有統計報告顯示,全球用戶每天花在社交網絡上的時間達到2小時26分,這么長的時間,如果只用作“工具化”交流,是不是有點可惜?
一般認為,“交流”一詞的廣泛應用,肇始于古籍中“望河洛之交流兮”這句話,意思是黃河與洛水交匯在一處。兩條河交匯,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融在一起。人與人的交流,不也是這樣嗎?如果缺乏心靈和感情上的交融,社交的意義便會大打折扣。
聯絡本身,就承載著感情交流的意義。前些年,一首歌頗為流行,歌詞這樣寫道:“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在過去“家書抵萬金”的年代,親人、朋友之間的聯絡非常困難,大家也格外珍惜,通信中每字每句都要斟酌再三。記得曾經看到過一位大學教授年輕游學時給母親寫的信,那娟秀的字跡、細膩的情感、真摯的表達,讓人不由心生感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QQ成為人們的主要通信工具之一。直到現在,很多人還在網上分享使用QQ時的暖心故事。有人講到自己外公剛學會視頻聊天時激動地說:“這東西真好,就像我們在家說話一樣”;有人重溫同窗之間相互打氣、共渡難關的奮斗經歷;還有人回憶起當年不分老少一起“偷菜”時的熱鬧場面。那時候,網友之間的留言是如此的樸素,大部分人都會去朋友的空間里留一句:“踩一下,記得回踩”,就跟鄰居之間串門一樣尋常。
現在是移動互聯時代,我們有了微信。有人通過“對講機”,用聲音傳遞關心;有人打開視頻通話,隨時隨地就能與親友“碰面”。還有親戚之間逢年過節發個紅包、朋友同事在朋友圈相互點贊或是在視頻號里拍段視頻分享日常趣事,都是社交網絡場景中的溫馨一幕。
哲學家斯賓塞有句名言:“科學本身就有詩意。”他也許想告訴我們,技術迭代雖然常以我們難以想象的速度來臨,但技術背后的溫情應該是貫穿始終的信念。從這個角度而言,讓自己的網上社交生活適當“慢”下來,多感受社交網絡背后的“詩意”,多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我們的生活會更美好。(潤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