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走出生命的誤區,教育他們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已成為現代教育不可忽視的一環。”省人大代表李長娟說,長期以來,我國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國民只注重“優生”卻忽視“優死”,向來避諱不敢直面“死亡”話題,從小對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
“如何在無法回避的生命的沉重與脆弱的沖突中發掘并整合生命意義,使個體生命最大程度地成就自我,這是當前中小學教育遭遇的重大問題。”她表示,將生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
“強化中小學生命教育,培育課程體系。”李長娟建議,將生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她表示,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生命教育分學段納入學校教育。
李長娟建議省級教育主管部門修訂相關教材和組織編寫生命教育普及讀物,在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修訂中增強生命教育意識,挖掘顯性和隱含的生命教育內容,按照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分層次、分階段、適時、適量、適度地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生命教育,全面提升國民敬畏生命、增強學生愛生、護生、覺悟生命和提升生命境界的能力。
“應當鼓勵和支持多種形式的生命教育實踐活動,結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開展專題生命教育。”李長娟建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實施生命教育的陣地,各級學校要充分利用各類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設施開展生命教育活動,拓展學生的生活技能訓練和體驗。在動物園、植物園、自然博物館、綠地和農村勞動中,讓學生感受自然生態保護和休閑對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過情景模擬、角色體驗、實地訓練、志愿服務等形式,培養學生在遇到突發災難時的人道主義救助精神。
“除了學校教育中的常規生命教育之外,還可以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節目、互聯網傳播等多元方式舉辦各種豐富生動的生命教育專題或講座,面向社會大眾普及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慈悲生命、覺悟生命的教育。”李長娟表示,通過一系列舉措,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種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救助生命、熱愛生命的文化和氛圍。(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武鵬 汪漪 任逸瑋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