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每一日的奔波中追逐理想,同時還有一些人在“我們的理想”中為生活奔波。生活從來如此,宏偉而樸素,并沒有明顯的界限。長豐縣90后新農人孫陽陽,已為此奮斗了8年,2024年,他的目標依然如此。
雨后,長豐縣馬郢村沐浴在寧靜中,鄉村獨有的田園氣息籠罩著我們。孫陽陽前兩天剛剛駕駛拖拉機耕完了一片土地,時近新春,忙碌卻沒有減少。
幾間房舍,一塊地,是當前不少“城里人”夢想中的生活,這是休閑版;產業版,則是種地養雞養魚,無公害的農產品,在“城里人”的購物清單里,很搶手。
孫陽陽8年前大學畢業后,就過上了這樣的生活。
市場很快就為孫陽陽展示了其殘酷的一面。在當前的條件下,全生態的農產品生產,投入高,產出低,因而賣價也高。孫陽陽在這種條件下種植的蔬菜,賣相很一般,個頭還很小;遠不及商超中常見的那種:飽滿而鮮亮。在市場無形的拉動下,價格戰仍為主要的營銷手段,孫陽陽的產品如何是它們的對手?
即使另辟蹊徑,發展會員制,向一部分市民訂單式供給產品,但市場基數仍然有限。
可持續,全生態,這是一個宏偉而樸素的目標。食用生態而健康的農產品,“小時候的味道”,已成為每位市民的樸素追求;但高價格讓不少人卻步。一批人,當代的新農人——孫陽陽很少稱“我”,而多稱作“我們”——已經在這條產業化道路上耕耘多年,他們的一項任務,就是如何在保持生態的基礎上,讓產品更多地走向家庭。
“在兩片玉米之間,是否可以種上土豆?”間作式種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間接降低成本,這與稻蝦共養等模式,遵循著同樣的原理;搭配得更為科學的話,不同的作物間還可形成共促的關系,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健康循環。
道路的摸索還在繼續。比如采摘,受到了許多家庭特別是孩子們的歡迎。“親農活動有趣好玩,但走馬觀花,我們可以進一步增加與土地的親近嗎?”深度與土地的親近,哪些活動更為適宜?孫陽陽需要不斷地實踐。農業與文旅的聯動,未來還有更多的空間。
“與土地愈親近,‘可持續’的理念也愈發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春節將至,談及這個話題,孫陽陽沒有明顯的雀躍。他沒有計劃購買新衣服,“夠穿就可以了”,過度的物質化可能造成浪費,而最后的承載者可能就是土地;春生夏長秋收,自然物的生產,離不開時間與勞動,以及陽光、空氣、水源,它們來之不易,“我們要懂得珍惜。”(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鄭茹 周祥新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