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小劉發現自己的體檢報告上,赫然寫著幾個大字“輕度貧血”。但小劉認為自己體格健壯,一日三餐,頓頓吃到飽,在朋友眼中是個不折不扣的小胖子,怎么還會貧血呢?關于這個問題,中國科大附一院血液內科的專家為您解答。
什么是貧血?
人體的血液中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成分,其中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攜帶氧氣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貧血不是指人體血液減少或者稀薄,而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圍下限,不能運輸足夠的氧至組織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
臨床上常以血紅蛋白(Hb)濃度來初步判斷人們是否貧血,我國目前臨床診斷貧血的標準為:在海平面地區,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婦Hb<100g/L。當然,貧血的正常范圍受年齡、性別、海拔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般由臨床醫生進行具體判斷。
貧血的癥狀有哪些?
貧血的癥狀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一般來說,常見癥狀包括皮膚蒼白,口唇和指甲床發白,有疲勞感,注意力不集中,頭暈、心悸、呼吸困難等。有些人還可能出現頭痛、視力模糊、胃部不適等一系列癥狀。
常見的貧血類型有哪些?
基于不同的臨床特點,貧血的分類非常多:
按血紅蛋白(Hb)濃度可分為輕度(Hb>90g/L)、中度(60~90g/L)、重度(30~59g/L)和極重度(Hb<30g/L)。
按發生機制和病因,又分為紅細胞生成減少性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造血系統惡性疾病致貧血、造血原料不足致貧血、慢性病性貧血等)、紅細胞破壞過多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失血性貧血。其中,缺鐵性貧血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貧血。一些月經過多的女性朋友,或者妊娠或者哺乳期,需鐵量增加,如不及時補充高鐵食物,可能造成缺鐵性貧血;青少年偏食也可能缺鐵致貧血;還有一些胃切除術后的朋友,因為鐵吸收減少,同樣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
為什么胖的人也會貧血?
體型偏胖的朋友可能不存在營養攝入不足的問題,但可能會因為營養攝入不均衡導致貧血。“胖子”通常偏愛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營養攝入不均衡,導致體內葉酸、鐵等造血元素缺乏而引起貧血。此外,如果患有慢性疾病,長期服用某些藥物也可能抑制血紅蛋白生成,導致貧血。
生活中如何預防貧血?
1、均衡飲食。確保攝入充足的鐵、葉酸、維生素B12和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可在紅肉、豆類、綠葉蔬菜等食物中找到。葉酸和維生素B12對紅細胞的生成和修復至關重要,而維生素C能促進鐵的吸收。
此外,花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E、維生素B和豐富的礦物質,可以為貧血患者提供一定的營養支持。紅棗含有豐富的鐵和維生素C,這兩種成分對于改善貧血癥狀有積極作用。適量的食用花生和紅棗可以作為輔助改善貧血的方法。
2、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要避免吸煙和過度飲酒,因為這些會對血液質量產生不良影響。對于女性朋友來說,經期血液流失較多,要特別注意防止貧血的發生。
3、適量的體育鍛煉。對普通人群來說,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定期進行適量的體育鍛煉,有助于血液循環和氧氣供應,對預防貧血也有幫助。比如慢跑、快走、打太極拳等。
如何治療貧血?
對于有貧血癥狀或者在體檢中發現貧血的朋友,建議到血液內科等專科就診,由專科醫生進一步明確診斷。醫生會根據貧血的原因和程度,結合個體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給予相應的治療建議和方法。
針對營養不良引起的貧血,一般需要補充富含鐵、葉酸和維生素B12的食物,必要時口服鐵劑和維生素補充劑。
而其他原因引起的貧血,需要醫生進一步檢查、明確貧血的病因,針對病因去治療。比如,月經過多引起的貧血除了補充鐵劑外,需要專科調理月經,痔瘡慢性出血的朋友需要前往專科治療原發疾病。而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以及其他血液系統惡性疾病引起的貧血需要明確診斷后,在血液專科進行系統性治療。
總之,合理的飲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適量的體育鍛煉是預防貧血的關鍵。如果發現有貧血,要引起重視,尋求專科醫生幫助,進行針對性治療。(范倩 方萍 方詠 記者 徐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