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 光明日報通訊員 顧航瑜 桑茜
1月17日晚,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以下簡稱“長七火箭”)第七次與天舟貨運飛船攜手奔赴太空。
作為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制的長七火箭是專門為載人航天工程發射貨運飛船而研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4噸,被稱為“空間站貨運專列”。
長征七號遙八運載火箭在總裝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供圖
在研制過程中,長七火箭完全按照載人火箭的可靠性標準設計。
長七火箭對發動機工作性能要求很高,每一臺都是優選優配。為了提高異常故障應對能力,保證火箭的高可靠性,其運載能力余量、入軌精度指標、可靠性指標都高于設計標準。
在火箭院長七火箭發射隊隊員看來,確保空間站正常運行是長七火箭的首要使命——“空間站發射任務不容有失,讓每一發火箭的性能比上一發更可靠、入軌精度更高,是我們最大的目標。”
長七火箭在研制階段曾突破近百項創新技術。據介紹,本發任務中,火箭有多項技術狀態變化,包括適應總體要求、提高火箭使用操作便捷性、落實發動機可靠性增長項目、提高運載能力等。
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塔架距離海邊僅有一公里左右。為了提高對潮濕氣候的應對能力,長七火箭首次嘗試在轉運到發射塔架后,給整流罩穿上輕便型罩衣,盡量讓箭體與“高溫、高濕、高鹽霧”的外界環境隔絕。
不同于發射衛星,即使入軌后位置略有偏差也可以慢慢調整,長七火箭護送的天舟貨運飛船,要在距離地球近400公里的軌道上對接以7.8千米/秒速度運行的空間站,入軌精度與可靠性同等重要。為了確保入軌精度,火箭不斷根據之前任務的偏差修正軌跡;同時,導航功能也變得更加智能——通過迭代制導控制,二子級火箭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隨時修正航向,將貨運飛船送到設定位置。
據了解,長七火箭在發射場的工作時間從最初的40多天壓縮到只需要20多天,隨著火箭各系統綜合性能不斷提升,測發周期也由早期的38天縮短到目前的25天。
“為提高載荷適應范圍,充分發揮火箭潛力,創造出更多價值,目前我們正在開展5.2米整流罩的研制工作。”發射隊員透露,未來幾年,長七火箭將繼續執行空間站貨運飛船發射任務,為我國空間站正常運行提供物資保障。此外,長七火箭還將憑借精度高、穩定性好、運載能力強的優勢,與更多有效載荷聯手探索太空。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