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午,在第三屆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上,10余所國內高校的學者和團隊,在安徽創新館圍繞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集成電路、光伏領域闡述新技術亮點,進行路演,相關領域專家、投融資團隊代表等將2號館二樓的報告廳坐滿,互動研討新技術應用方向和前景。
首先路演的是北京郵電大學“真三維光場顯示系統”,該校團隊創造性提出一種基于三維光場重構技術的裸眼3D光場顯示方法,結合人眼視覺特性的基礎上,利用逆向光場追跡得到光學模組面型分布,進而實現三維光場重聚焦,實現多層次3D空間構建,提高三維空間的認知效率和準確度,能夠更直觀地體驗奇妙的3D世界。該技術具有完整知識產權,綜合指標國際領先,相關成果獲2020年度北京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2022年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
西北工業大學太倉長三角研究院的固體氫能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立足氫能行業,致力于通過固態氫解決氫能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氫的儲運環節。在金屬氫化物固體儲氫和稀有金屬固態儲氫等固態儲氫及運用領域積極探索,加速固態氫在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氫能備用電源等領域運用開發。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領域包括車用動力、船用動力、飛行器動力等,針對不同使用場景針對性開發適配。固態氫備用電源,已經具備功率在3kW以內系統開發能力,未來將不斷探索使用場景,拓寬產品線。
作為在安徽本土的全球知名高校,合肥工業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分別帶來了自己的路演項目。
合肥工業大學的“汽車智能電控懸架系統”突破了磁流變減振器非線性磁滯模型/驅動、智能控制算法和整車軟硬件架構設計等技術,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智能電控懸架產品及產業化解決方案。目前,該項目已與蔚來汽車、奇瑞汽車等整車廠家合作應用技術。這也意味著,以往在國際大牌汽車甚至高端轎跑上才應用的電控懸架系統,今后將更多應用于中國新能源智能汽車產品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大體系高性能第一性原理計算軟件的開發與應用”項目,軟件采用了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低標度數值計算方法和迭代對角化算法,結合軟件硬件一體化高性能并行計算設計,尤其是針對國產超級計算機的異構并行框架,優于本領域其它所有計算軟件,是目前做第一性原理固體分子材料計算體系最大(最高250萬原子)、效率最高(支持GPU-CUDA加速,并全面適配國產超算)的計算軟件。
此外,現場路演項目還包括:位于合肥經開區中德合作園內的天津大學合肥產業創新研究院帶來的“AES密碼芯片”項目,燕山大學“新能源運載裝備智能驅動與協同控制技術”項目,青海大學“廢舊晶體硅光伏板機械式分離設備研制及切削機理研究”項目,廣東財經大學“低代碼易控制工業物聯網邏輯控制器”項目等。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