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梆子戲《風雨王家壩》演出劇照。 本報記者 程 兆 攝
“麥浪滾滾閃金光,豐收喜訊隨風揚,日月經天淮河岸,賽過江南魚米鄉……”12月15日晚,“新時代 新徽班 新氣象”精品劇目展演重要劇目之一——淮北梆子戲《風雨王家壩》,在位于南京市的江蘇紫金大劇院精彩上演,為江南水鄉人民呈現了一場皖北大地的聲腔大戲。
大型現代淮北梆子戲《風雨王家壩》由安徽省阜陽市演藝有限公司創作演出。該劇以2020年王家壩第16次開閘蓄洪為背景,以蒙洼村兩個家庭兩代人的生活經歷為主線,塑造了以村黨支部書記柳葉為代表的新一代王家壩人群像。他們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將個體融入集體,以小我成就大我,最終戰勝洪災,建成美麗家園,表現出王家壩人在民族大義面前的責任和擔當。該劇系安徽省重點文藝項目,入選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第五屆中國豫劇節優秀劇目展演等。“以梆子戲的高亢嘹亮呈現王家壩人的奉獻精神,特別契合。”觀看演出后,江蘇演藝集團錫劇團導演劉軍章認為,這部戲讓舞臺上的每一個角色都立體起來,藝術群像的打造十分成功。
表演中,演員們充分展現了淮北梆子戲高亢激越的藝術特色。臨近結尾,一曲《舍字歌》,極具感染力,達到主題內容與藝術形式和諧統一,讓臺下觀眾為之動容。演出現場,河堤、大壩、村莊通過舞臺上的斜坡平臺完成轉換,再加上現代聲光電技術的巧妙運用,對大雨、洪水、搶險等場面逼真再現,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般的沉浸式體驗。
淮北梆子戲原名“沙河調”,又稱沙河梆子、安徽梆劇,是流行于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區的傳統戲曲劇種,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曲書寫現實題材,如何推陳出新?導演張占忠說,該劇在展現淮北梆子戲的同時,還融入了話劇的表演手法,用真實、真誠的感情流露,將淮河融進血脈,將血脈注入淮河,把握住了新時代淮河人與淮河共同奔流的“舍小家為大家”的偉大情懷。(記者 晉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