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第三屆(2023年)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主報告會在安徽創新館全球路演中心舉行。
報告會上,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姜治瑩做了《以高水平科技創新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題的主題報告。
姜治瑩指出,高水平科技創新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三方面解決關鍵,為充分發揮三個優勢、扎實推進三個優化、著力構建三個體系。其中,“三個優勢”指基礎研究的底蘊優勢、科研平臺的牽引優勢、高端人才的集聚優勢;“三個優化”指堅持需求導向、優化運營的模式,堅持戰略導向、優化研究反思,堅持市場導向、優化服務形式;“三個體系”指交叉融合的學科體系、導向科學的評價體系、高效對接的供需體系。
姜治瑩認為,以區域協同創新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是新時代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節點。高校應深度參與到由政府政策、區域高校、科研院所等資源匯集的創新生態之中,促進人才鏈、創新鏈、學科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2020年2月,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中國科大入選全國試點單位,首創“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開辟了新路徑。
今年10月,由中國科大首創的“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模式入選國務院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第二批典型案例,這是此次安徽唯一入選案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吳楓在《國家賦權試點 政策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探索》報告中表示,從知識產權所有權賦權到成果轉化大概需要兩個月時間,通過改革,一項項科技成果走出中國科大。
此外,在報告會上,天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天友,安徽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院士袁亮,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長袁飛分別以《需求導向,市場運營,賦能科技成果轉化》《理工醫融合、科教產融匯,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賦能 高質量發展》《“科技即產業”—合肥市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探索與實踐》為題做了報告。(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