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无码国产,国产极品在线观看,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激情综合网五月

一份紅燒肉 帶合肥10位獨居老人重回“人間煙火”
來源:安徽商報 責(zé)任編輯:張雪子 分享到 2023-12-14 17:42:37

12月13日11時,87歲的毋奶奶從張俠手中接過飯盒。“好香!聞這個味道,應(yīng)該有紅燒肉,有芹菜,以前家里也天天是這些飯菜的香味。”當(dāng)日中午,在合肥市岳西東村、安和苑小區(qū)、紅旗廠小區(qū)三個小區(qū),張俠和她的隊友們拎著粉紅色的保溫暖,上樓下樓,為10位獨居、空巢高齡老人送上愛心午餐。

三年前,張俠和她的舞蹈隊隊友們成立了萌萌愛心送餐隊,每月兩次,買菜、做飯,為獨居高齡老人送餐,改善伙食。“很多老人家吃飯都是糊弄對付一下,家里冷鍋冷灶的,缺營養(yǎng),缺煙火氣。”令張俠開心的是,三年來,隊員一個都沒退出,還從8人壯大到13人,接受送餐服務(wù)的老人們也都健在。

老人也懷念“孩子在家時的味道”

早上7時30分,59歲的張俠就出門了,愛人騎車將她送到岳西路附近的菜市場。五花肉、芹菜、千張等,每一樣張俠都要精挑細選,當(dāng)日,除了肉她還買了8樣蔬菜,很快張正翠、郭厚獻等人也來菜市場匯合。8點半之前,她們來到七里塘社區(qū),社區(qū)在這里為她們專門開辟了一個小廚房,“一年前,都是在我們自己家里做的。”

對于高齡老人來說,吃飯是個麻煩事,“做飯愁,吃飯難”,做飯力不從心,幾乎是所有獨居、空巢高齡老人的難題。

七里塘社區(qū)有助餐點,身體好、經(jīng)濟好一點的老人會選擇去那里就餐。 張俠是社區(qū)一名志愿者,她從社區(qū)摸排中知道,也有一些老人,因為年齡大行動不方便,或因生活節(jié)儉,吃飯就在家簡單對付一下,一般都是饅頭、凍餃一類的。“偶爾一次還可以,天天這樣吃,肯定缺營養(yǎng)。”

張俠愛和老人家聊天,除了缺營養(yǎng),獨居老人們也有期待。“年輕人常說‘懷念小時候的味道’‘懷念媽媽的味道’,其實老人家也懷念,他們懷念當(dāng)年一家人歡聚一堂,家里飄滿飯菜香的味道。”

2019年,在社區(qū)的支持下,張俠成立了愛心送餐隊,張俠任隊長,張正翠是副隊長。

送餐隊成立,她所在舞蹈隊的隊員全員參與,“很驚喜,大家都希望能出一份力。”送餐隊成立之初,有隊員、隊長共8人。8位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阿姨,起了一個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名稱:萌萌愛心送餐隊。

“呼聲最高”紅燒肉成了固定菜式

菜買回后,隊員們默契分工,摘菜、洗菜,張俠先把紅燒肉燒上:老人的牙都不太好,肉要慢慢燉,至少需要2小時。

菜單搭配是一葷兩素,為了老人營養(yǎng)均衡,兩素不是簡單的兩樣蔬菜,而是七八種蔬菜搭配,“全是當(dāng)季蔬菜,不放味精,用菌菇調(diào)鮮。”13日,張俠買的蔬菜有萵筍、芹菜、香菇、胡蘿卜等共八樣,加上雞蛋、肉絲爆炒。

張俠燒的紅燒肉非常受歡迎,“紅燒肉不放鹽,完全依靠生抽、老抽,再放山楂。”據(jù)其介紹,放了山楂,肉能燉得更軟爛,還能幫助消化,“很適合老人家吃。”

他們熟悉10位老人家的身體狀態(tài),知道他們的口味喜好,有人喜歡偏肥一點的就多放兩片肥肉,血脂高的,就只放瘦肉。

隊員都會做飯,基本人人都能掌勺,不過廚藝更好的張俠、張正翠、鹿建玲等四人則成了共認的主廚。張俠曾想給老人換換口味,將紅燒肉換成了雞塊。吃了一次雞塊后,老人家都含蓄地告訴她:還是紅燒肉更好吃,牙不好,雞塊咬不動了。“現(xiàn)在紅燒肉成了固定菜式,個個都喜歡。”

買菜的錢是由社區(qū)通過發(fā)起轄區(qū)單位參與籌集的,“每次200元的菜金標準,基本上讓老人吃得健康、營養(yǎng)又可口。” 

開始的半年中,做飯的地點是在張俠家,張俠特地去買了幾個保溫的砂鍋。半年后張俠搬家了,做飯地點先后換到了張正翠和另一個志愿者家里,油、鹽和燃氣費,她們從來沒提過。“家里人特別支持,我愛人每次都幫我們摘菜洗菜。”張正翠的愛人還專門去報了保溫桶。

平時一個人饅頭水餃面條換著吃

“一百二!我到了!”拎著保溫袋,剛進樓道,張俠就喊了一聲,家住二樓的毋桂芳奶奶立即開門。“一百二”,也就是120歲,是張俠和毋阿姨的“暗號”。

“一聽到腳步聲,就知道是你。”87歲的毋奶奶前一天晚上接到送餐隊的電話,提醒她第二天中午不用做飯了,會送午飯來,“一接到電話,我就知道今天有紅燒肉吃了。”

毋奶奶今年87歲,老伴去世后,一直獨居。孫子有時會在周末接她去飯店吃一頓,其他時間都是自己在家“隨便對付一下”。“早上饅頭,中午速凍水餃,晚上面條或水餃。”毋奶奶買了各種速凍水餃,“芹菜、薺菜、白菜,每斤才6塊。”

毋奶奶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站久了會累,“年齡大了,沒力氣做飯了,而且一個人吃也真的沒意思。”她在家里備了零食,送餐隊員每次來都會被塞一大把。

老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廚房灶臺上空蕩蕩,電視的聲音開得很大。老伴患癌于四年前去世,最后幾年都是毋奶奶照顧,“每天給他清洗喂飯,非常累,但他走了后我又覺得家里太冷清了。”

張俠發(fā)現(xiàn)毋奶奶情緒低落,每次送餐來都要陪她聊一會,平時也電話聯(lián)系,總是提醒她:“心里不要裝事,尤其不要把病放心上,你能活到120歲。”逗得毋奶奶哈哈笑,“120”也成了每次見面的招呼聲。

毋奶奶拿到盒飯有個儀式感的動作,深吸一口氣:“香!家里還是應(yīng)該有這個飯菜香。”

女兒太忙每月給90歲父親送一次飯菜

“我一直認為,我們送的是午餐,也是一種慰藉,給老人的家里帶來一種氛圍,一種煙火氣。”三年來,又有5人加入愛心送餐隊。張俠說隊員們談的最多的是,買什么菜,怎么做更好吃,哪位老人喜歡吃什么,“大家沒喊過‘口號’,就是配合默契地買菜做飯。”

送餐隊的10名服務(wù)對象中,90歲的程爺爺年齡最大,獨居,腿腳不便,聽力也不好。程爺爺?shù)呐畠阂灿幸淮蠹胰艘疹櫍瑹o法顧及到老父親。她每月給父親送一次飯菜,有時給父親訂外賣,老人告訴送餐隊員:“外賣不好吃,我就愛吃你們做的紅燒肉,炒菜也香。”

秀云奶奶今年73歲,一個人住在安和苑小區(qū),無法直腰,行動困難,不能做家務(wù),每周一次拄拐出門買菜購物,女兒會定期來幫她洗澡。老人家沒有退休金,經(jīng)濟困難,每月兩次的送餐,是她重要的改善伙食的機會。

送餐隊員知道她外出機會少,看不懂電視,用不了手機,在家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所以每次上門都是笑呵呵地跟她說各種“八卦”,“怕她總是悶在家里,對身體不好。”

做飯,送餐,對一群平均年齡60歲的阿姨來說,也挺累,尤其是遇到極端天氣。“今年夏天,有一天中午忽然暴雨,他們送餐來時,衣服都濕透了,還說不累,笑著進門的。”今年87歲的李修華爺爺和老伴對送餐很期待,也擔(dān)心她們太累。

張奶奶廚藝不錯,早些年也能快速做好一桌飯菜,如今她患有嚴重的關(guān)節(jié)疾病,右膝蓋置換了關(guān)節(jié),行動不便,一周只能買一次菜,做飯也盡量簡單:“做一頓飯,膝蓋累得站不住。”

“就喜歡吃他們燒的紅燒肉。”老人家喜歡肥一點的肉,張俠每次都給給他的飯盒里多放兩片肥的。

“我常說,我們這個時代的老人家,真的很幸福。”李修華和老伴說,要感謝很多人,“我們年齡大了,有那么多人在為我們考慮,給我們幫忙。”

送餐隊要保證在10點至11點送餐,每人送2-3位老人,“不要送多,因為到每一戶,都要聊一會。”隊員們希望能調(diào)節(jié)一下老人家里的氣氛,讓家里熱鬧起來,還要問問有什么困難,“都記下來,然后反饋給社區(qū)去解決。”

想改變“饅頭就咸菜”的常態(tài)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劇,養(yǎng)老問題日益成為影響國計民生的突出問題。2023年10月20日,民政部等11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黨中央、國務(wù)院決策部署民發(fā)〔2023〕58號《積極發(fā)展老年助餐服務(wù)行動方案》,明確了發(fā)展老年助餐服務(wù)是實施積極應(yīng)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內(nèi)容和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區(qū)養(yǎng)老、增進老年人福祉的重要舉措。 

安徽省也將老年助餐服務(wù)列入“暖民心”行動,目標到2025年全面建成覆蓋城鄉(xiāng)、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老年助餐服務(wù)網(wǎng)絡(luò)。并要求各地探索靈活多樣的助餐服務(wù)模式,堅持多元參與分擔(dān),增強助餐服務(wù)可持續(xù)性。

七里塘社區(qū)位處合肥老城區(qū),轄區(qū)內(nèi)小區(qū)大多曾是工廠企業(yè)宿舍,老年人口多,60歲以上老人占比近30%。其中岳西東村小區(qū)共有587名老人,低保老人10戶,低保高齡獨居、高齡空巢30人。

該社區(qū)有老年助餐點,但摸排發(fā)現(xiàn)有些老人并不去。“有人行動不方便,有老人是生活節(jié)儉不愿花錢去外面吃飯。”合肥市蜀山區(qū)七里塘社區(qū)黨委副書記曹海珍介紹,有些獨居老人經(jīng)濟困難,因基礎(chǔ)疾病常年服用多種藥物,年邁體弱,買菜做飯不方便,常年“糊弄式”吃飯,下面條、煮水餃,“饅頭就咸菜”都是常態(tài)。“有些老人做一次飯要吃上好幾天,存在較大的健康隱患。”

“送餐,可以說是助餐點的一個補充,入戶后還能給老人帶上一份精神慰藉。”曹海珍介紹,很多老人長期獨居,子女在外地工作生活,忽略了對老人的生活和情感上的關(guān)心,致老人心理上缺少慰藉,生活飲食上缺乏營養(yǎng),“身體上的基礎(chǔ)病,和心理上的積壓,導(dǎo)致空巢老人們身體狀況每日愈下。”

希望我80歲還能為他們買菜做飯

2019年,萌萌愛心送餐隊在七里塘社區(qū)成立。“一方有需求,一方有意向,愛心送餐這個項目就做起來了。”曹海珍介紹,送餐隊隊員們大多已退休,空閑時間多,大家都樂于助人、團結(jié)友善,也都是家務(wù)小能手,熱愛展示廚藝。

送餐隊剛成立時,在隊員家做飯,“隊員們熱心付出,家人也很支持,但是也確實不方便,影響到他們的家庭生活了。”七里塘社區(qū)相關(guān)負責(zé)人多番爭取,在社區(qū)開辟了一個小廚房,打造成了送餐點。曹海珍介紹,菜品等經(jīng)費也是通過向街道及轄區(qū)單位申請爭取來的。

“把一份營養(yǎng)可口的家常菜,送到獨居老人家里,滿足的不僅僅是老人就餐的生活照料需求。”曹海珍介紹,送餐時,志愿者們會和老人聊天,關(guān)心身體狀況,了解生活困難,能給老人帶來生活與情感上的關(guān)愛,提升老人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目前送餐的服務(wù)對象是社區(qū)內(nèi)80周歲以上空巢、獨居、殘障失能或經(jīng)濟困難的特殊老人。曹海珍說,如果能爭取到更多的資金和人力支持,還會增加服務(wù)對象,惠及更多老人。

每次做飯送餐,隊員們都要忙乎大半天,“夏天灶臺前熱,爬樓梯熱,冬天洗菜冷。”張俠說夏天做完飯,幾乎衣服全濕,老人多住老小區(qū),爬一趟五樓腿都要發(fā)抖,“雖然身體很累,但每次送完餐,覺得無比的開心。”

社區(qū)曾提議招募一批志愿者幫忙送餐,讓萌萌愛心送餐隊只負責(zé)做飯,張俠和隊員們商量后拒絕了,“我們和老人家已經(jīng)很熟了,換其他人送,老人會沒有安全感。”

張俠說,希望自己80歲時還能為老人們買菜做飯,還能爬樓送餐,而這些老人也還都健在,能開心地開門迎接她們。

(宋美月 沈蓓 孫雨靜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 文/攝)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quán)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wǎng)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他方式復(fù)制發(fā)表;已授權(quán)的媒體、網(wǎng)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wǎng)”,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zé)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强县| 梅河口市| 英超| 昭苏县| 宕昌县| 宝清县| 会东县| 康保县| 临漳县| 富蕴县| 麻栗坡县| 石泉县| 格尔木市| 德令哈市| 新晃| 县级市| 忻城县| 枣阳市| 桐城市| 邢台市| 莱芜市| 策勒县| 忻城县| 杂多县| 台山市| 黔东| 桂平市| 曲沃县| 新田县| 西安市| 西乌| 潞城市| 长沙市| 德州市| 尚志市| 滦南县| 玛多县| 普格县| 根河市| 博湖县| 乐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