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合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合肥市蜀山區教育體育局、合肥市許磊STEAM教育名師工作室協辦的“基于學科課例實踐,探索跨學科主題融合研討觀摩活動”在合肥市振興小學舉辦。這場特別的觀摩課,讓600余名小學教師轉換身份,從講臺上走到講臺下,領略到跨學科教學的魅力。
公開課現場
數學課融入語文等課程元素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初看授課內容,教師展示PPT上的文字可能會有人認為這是要上一堂語文課。然而,這句話其實出現在12月8日一堂小學六年級的數學公開課上,內容是教會孩子們扇形統計圖知識。
為什么《禮記·中庸》里的句子會出現在小學的數學課上?在12月8日的跨學科主題融合研討觀摩活動中,來自深圳市福田區東海實驗小學的教師李軍在課上對學生的一句引導,回答了這個問題——“希望你們帶著思辨的思維去觀察問題。”而這一教學內容設計,也與2022年新課標中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相貼合。
不僅是語文知識,這節僅40分鐘時長的數學公開課,還通過短視頻、新聞數據截圖,巧妙融入了科學、思政等課程元素,讓學生在學會如何看扇形統計圖的同時有了更多收獲。
當天的跨學科主題融合研討觀摩活動主要以小學語文和數學課程為例,吸引了合肥市各縣(市)區600多名教師參加,活動中掌聲雷動,現場觀摩教師就公開課例發起熱議。
“豐富、有趣!深受啟發!”合肥市永紅路小學教師殷杰是今年9月剛入職的新教師,談起看完觀摩課的感受他表示受益良多,對如何進行跨學科學習有了全新的認識。“積極運用跨學科學習的方法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加豐富、有趣且富有啟發性的課堂體驗,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學科是割裂的,但世界不是割裂的”
“孩子的思維是很活躍的,即使教材固定不變,老師也要依據實際來進行教學。”合肥市振興小學教師許慧秀目前正帶三年級數學。她說,學習《年月日》這一課時,教材上中有一個案例是讓孩子們在2014年的年歷上找到自己的生日日期,“現在已經2023年了,班級有部分孩子是2015年后才出生的,這個案例就會讓他們覺得離自己很遠。”
作為公開課的展示教師之一,許慧秀在活動中也上了《年月日》這一課,授課中她沒有依據教材再讓學生去找自己的生日,而是讓學生嘗試去找“獲獎日期”。課程導入環節,她以班級學生剛獲得的籃球比賽冠軍日期為引,重新設置了學習情境。實踐環節,她又巧妙地拋出了一個“如何幫媽媽修好微波爐”的真實情境,讓學生用剛學會的知識去了解“微波爐的保修期何時到期”。
除了情境設計,許慧秀在課上還融入了科學、歷史知識,穿插了說文解字。她表示,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孩子的已有知識掌握情況,還要去考慮后續相關知識的延伸。
為什么數學課不再像以前一樣只講數學知識?2022年秋季,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施行,其中明確提出,“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自此,跨學科教學和教師跨學科能力發展成為中小學教育領域研究和實踐關注的一個熱點。
“學科是割裂的,但世界不是割裂的。”研討活動中,來自深圳市福田區東海實驗小學的教師譚春蘭分享,在2022年發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里,“跨學科”已成為高頻詞,出現超400次!
跨學科不是簡單的拼合嫁接
“在日常的課程中加上一點別的學科內容,就是跨學科嗎?”譚春蘭表示,“教學融合應該是有意而不刻意的”。
以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例,它是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開展,圍繞一個主題,運用數學知識和其他學科進行解決真實情境下較為復雜的問題而開展的綜合實踐學習活動。“教師的環節設計是有意的,要讓學生可以自己去表達,但結果不應該是刻意的,要讓學生自己去反饋,談真實的收獲。”
“我們讓學生去經歷、體驗,但最終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合肥市教科院監測與評價中心主任、小學數學教研員李萍在活動中也表示,跨學科教學應該是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貫通融合,秉持這個理念,教師才能落實好課程協同育人。
(合報學在合肥融媒體工作室)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謝蕾 通訊員 劉亞萍 (圖片由合肥市振興小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