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記者從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第三屆(2023)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將于12月17日至2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創新館舉辦。本屆科交會為何選擇落戶安徽合肥?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劉紅斌給出了答案。
區域創新能力繼續保持全國第七
劉紅斌稱,本屆科交會選擇落戶安徽合肥,可謂是一段“一拍即合、雙向奔赴”的緣分。安徽自古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自帶創新基因和創新屬性,是人才成長的沃土和創新創業的福地。合肥素有“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美譽,匯聚了一大批高水平大學和創新型企業,被稱為“最牛創投城市”。
近年來,安徽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涌現出“墨子號”量子衛星、“祖沖之二號”“九章二號”量子計算機、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2023年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繼續保持全國第7位,連續12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創新發展態勢強勁、成績喜人。
“正是因為安徽具有這樣的創新優勢,因此,我們在10月下旬了解到今年安徽省將主辦第四屆長三角高校技術轉移聯盟年會暨‘長三角高校技術轉移大會’時,便提議將第三屆科交會與長三角高校技術轉移大會合并舉辦,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廳的積極回應。11月9日,教育部正式批準本屆科交會在安徽合肥舉辦。”
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邁上新臺階
發布會上,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儲常連介紹了我省高校科技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情況。
據介紹,我省充分發揮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原始創新策源地的作用,引導全省高校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創新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持續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近五年,全省高校主持和參與項目獲國家科技三大獎近20項,其中省屬高校牽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實現零的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墨子號”量子衛星、“祖沖之二號”“九章二號”量子計算機等亮相國家“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安徽農業大學農業農村領域科技創新共性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安徽醫科大學瞄準炎癥免疫性疾病、生殖與再生、重大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病等領域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安徽理工大學首次獲批“深地工程多場耦合動力災變試驗儀”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直接經費近億元。
我省已獲批建設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中,高校牽頭或參與建設的有1家國家實驗室,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3個大科學裝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先進光源、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裝置、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安徽醫科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單位聯合攻關研制世界首臺套醫療級無線智能超高清腔鏡系統。安徽大學完全自主研發量子計算用極低溫稀釋制冷機。
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邁上新臺階。2022年全省高校立項橫向項目9286項,同比增長15.8%,爭取企業經費29.6億元;獲授權專利10264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5243項;簽訂技術轉讓合同919項,同比增長37.8%;轉讓金額2.93億元,同比增長289.9%;其中,專利轉讓693件,同比增長22.9%,轉讓金額2.3億元,同比增長355.8%。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