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演員王澤熙出演黃梅戲《鄧稼先》。(資料圖片)
再芬黃梅開發的戲曲文創周邊。(資料圖片)
再芬黃梅公館的延伸業態“小辭店”。(資料圖片)
安慶,黃梅戲發源地,一座“有戲”的城市,沁人心脾的藝術氣息悄然流淌。城中有這樣一群人,努力引領傳統藝術在現代丟籽發芽,為城市生活帶來鮮明、豐富的文化體驗。他們是城市戲曲力量和藝術氛圍增長重要的源頭活水,是黃梅藝術世界一群嚴謹學藝、做藝又自由放飛心靈的年輕人。
“做演員真是蠻難的”
華燈初上,夜色闌珊。碧波蕩漾的菱湖畔一座古樸雅致的小劇場——安慶市再芬黃梅公館,悠揚婉轉的黃梅戲在舞臺中央響起,底下的聽眾或低聲跟唱,或不時用鏡頭記錄,或靜靜聆聽欣賞。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舞臺上,汪晨晨身著一襲清新素雅的白色禮服裙,與搭檔唱起黃梅戲經典選段串燒,嗓音圓潤清亮。伴著節奏瞬間揚起的唱腔,立馬抓住聽眾耳朵。
汪晨晨是個“00后”,被前輩評價為“祖師爺賞飯吃”。14歲開始系統學習黃梅戲,18歲時驚艷亮相,以一曲《羅帕記·紅羅帕》奪得“新時代黃梅之星”冠軍,之后加入再芬黃梅藝術劇院。
“家里人都說,我的胎教就是黃梅戲,嬰孩時期一聽黃梅戲,就不哭不鬧了。”汪晨晨說。小時候學唱是業余愛好,變聲期過了后,一個專業學習黃梅戲的機會來了。汪晨晨眉飛色舞地說:“有天晚上,家人問我要不要正式學習黃梅戲,讓我考慮三天。我當天就堅決表示要學戲!我太喜歡黃梅戲了,不用考慮!”
壓腿、抻腰、擴胸、勾腳……數十個基本功動作,每天重復練習上百遍,壓身技藝,伴隨艱難苦痛才能練成。一名專業的黃梅戲演員,對這門藝術有發自內心的熱愛,才能支撐自己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做演員真是蠻難的。”汪晨晨說。日復一日地練習,不斷突破與進步,才能傳承好老師們的精湛技藝和專業精神,演好戲。
“年紀不大,表演老練成熟。”這是劇團老師對汪晨晨的評價。這份評價背后,是她細細打磨唱功的汗水努力。
“唱腔表演是我一直比較擅長的,但有段時間,我突然發覺之前的唱腔方法不太適用,呈現效果不好。”汪晨晨為此很焦慮,用盡各種演唱方式去調整,終于找到了適合應自己嗓音的方法,找到了增加唱腔表現力的突破口。
“在這個行當,演戲只是職業的一部分,演員品行相當重要。因為在舞臺上塑造人物角色,演員要向觀眾傳遞思想、傳遞精氣神,所以我們老師常說‘演戲先學做人’。”汪晨晨告訴記者,“舞臺為演員帶來了鮮花與掌聲,也帶來了壓力,自己要將其轉化為訓練的動力,用更精彩的表演回饋給觀眾,這條路沒有終點。”
黃梅戲要塑造人物
一名出色的黃梅戲演員,唱念做打樣樣在行,更要有藝術氣質,往那一戳,就能展現戲曲魅力。
青年演員王澤熙就是這樣一位具備了綜合實力的演員。14歲加入院團的他,扮相俊朗,嗓音清脆,身段飄逸瀟灑,文武戲皆擅長,是天生的戲曲小生。
“不惜力”是再芬黃梅劇院韓再芬院長給王澤熙的評價。
“從小,我的體力、耐力就很好,練基本功已經形成了肌肉記憶。”王澤熙說, 黃梅戲要塑造好角色、刻畫好人物,要長期在舞臺上翻跳撲跌,在舞臺下苦練打磨。王澤熙不覺得苦與累,這得益于扎實的童子功,以及個人耐受力,表演經驗也在不斷積累。他先后在《白蛇傳·斷橋》《珍珠塔·跌雪》《五女拜壽》《靠善升官》《途中》等劇目中塑造過眾多鮮活的人物形象。
“排《鄧稼先》的時候,韓再芬院長非常認真地觀看我們表演,從身段規范性、情感把握、唱腔韻律、語言節奏、眼神、圓場等各方面細致地分析,告訴我們怎樣去塑造好人物。”王澤熙告訴記者,劇團培育年輕演員,不僅雕琢技藝,更看重思想啟迪。發揮演員創造性,為演員打開成長空間,對他幫助也特別大。
“戲劇傳承,說到底是人的傳承。”韓再芬說,劇團需要培養更多新人。出人才能出戲,藝術出前景,院團出活力。
做演員要勇于創作。王澤熙曾從昆曲《十五貫》中移植了一個片段,親自修改劇本,與團里演員張恒合作排了一段《訪鼠》,首次嘗試自編自導自演,贏得不少點贊。生活中的王澤熙還不斷拓展著事業的疆界。“我有一間自己的錄音室,平時會錄自己唱的曲兒,做一些原創的黃梅戲段子,然后改編。”用玩的心態搞創造,才能擺脫拘束,找到更多靈感。
“從小就喜歡黃梅戲,就想在劇團里干”
一場令人拍手叫絕的演出,為臺上演員帶來贊譽,也為臺下另一群人的職業生涯帶來榮光,而他們往往站在聚光燈照不到的地方。
胥翼是再芬黃梅的舞臺監督,負責演出協調。“從小就喜歡黃梅戲,就想在劇團里干,不管干什么。”胥翼是從演員改行過來的,唱了20年的戲,因為嗓音變化,才轉行做舞臺。
“舞臺的最終呈現效果靠團隊完成,需要一點點調控。舞美裝置、軟景、硬景、燈光、道具、音響等等每個環節分工明確,每個人專情投入,缺一不可。”胥翼告訴記者,從什么都沒有的舞臺,到裝臺完成,再到演出結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看似瑣碎的小事,會變成關系演出是否能順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2021年,劇團在北京演出,演出前,胥翼經歷了一場“北京二環驚魂記”。
“我們要把舞臺所需要的東西提前運過去。那時北京二環以內非京牌照貨車24小時限行,我們的貨車進不去。”胥翼記憶猶新,“離演出就一兩天時間了,沒辦法裝臺,演員怎么演?劇院里所有人的心都揪著,韓院長擔心得一夜都沒睡著。”
幾經周折,他們最終還是將貨車的物品準時送至演出地。順利完成裝臺、演出。
“舞臺工作很瑣碎,需要工作人員認真細致,有絕對的敬業精神,思維也要足夠靈活。”胥翼說,劇院里一直強調要發展運用年輕人,舞臺組里大部分是“90后”,腦子活,上手快,手腳麻利,每次都能很好完成任務。
傳承,是當代戲曲最重要的主題之一。舞臺上,“讓臺”是再芬黃梅劇團的共識和風尚。在《五女拜壽》首演中,老師們為青年演員配戲,跑龍套;排演青春版《浮生六記》時,原版演員擔任藝術指導,一對一教學、輔導……
傳承不分臺前幕后。“舞臺下,‘老帶新’也是劇院的傳統。道具這塊,新人對黃梅戲有一定了解后進劇組,道具老師一個戲一個戲地帶新人,再慢慢放手,讓其獨立承擔工作。”胥翼介紹。
傳承,傳的不僅是各門類技藝,更是傳“戲比天大”,傳一種心領神會、血脈相連的藝術團隊合作精神。“傳幫帶三個字不是張口說說,而是在代代演員、門門工種、件件事情上躬身踐行,形成文化氛圍,帶動新人成長、舞臺出彩。”胥翼說。
新招頻出,緊抓年輕人文化“味蕾”
國家級非遺、中華文化瑰寶黃梅戲,如何與當下接軌,展現新的時代魅力?再芬黃梅新招頻出,緊抓年輕人的文化“味蕾”。
美美的“公主”,颯颯的“馮素珍”,酷酷的“李兆廷”,萌萌的“春紅”……2020年,再芬黃梅探索出“戲曲+網絡+漫畫”的跨界融合方式,推出國風連載漫畫《女駙馬》,首次將黃梅戲種子植入年輕人的“二次元”世界,深入人心的“馮素珍”“公主”等戲曲角色萌化后,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傳統文化、關注戲曲。
一條化妝視頻配上黃梅戲經典選段的作品,再芬黃梅青年演員陳邦靚在網絡平臺收獲了107萬點贊,她與董超演唱的“黃鶯樹上聲聲唱”作品獲得網友65萬點贊;再芬黃梅在短視頻平臺的官方賬號,目前已發布千余件作品,獲得不俗的反響。
線上發力,線下也同樣玩出花樣,黃梅戲曲元素與新業態融合,碰撞出一家文化藝術體驗館——小辭店。
“年輕人點燃對戲曲的興趣,也許可以從來這兒喝杯咖啡開始。”負責人金珉介紹,小辭店集咖啡廳、展陳作品及傳統文化攝影于一體,可以喝咖啡,看展陳戲曲作品,還能體驗一把黃梅戲服飾及攝影。想聽一場原汁原味的黃梅戲,那就移步到旁邊的再芬黃梅公館。
“試運營兩個月了,粗略估計人流量已過千人。”金珉介紹,記者留意到,在網絡點評平臺上,小辭店在當地的咖啡廳熱門榜上排名第一。“我們沒有刻意營銷運營,這個數據,讓我們覺得很驚訝,是黃梅戲自帶流量,與年輕人的時尚消費撞出了火花。”金珉說。
韓再芬對記者說,年輕人有多元文化娛樂選擇,不能要求他們每個人都成為黃梅戲的觀眾,但戲曲文化美學元素接受面就要大得多,對所有人都帶來美的沖擊。將戲曲之美點點滴滴融入年輕人的生活,就是文化傳播,是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功課。她指著金珉說:“他在劇團多年,其實還是個黃梅戲的門外漢,但是有設計才能、運營頭腦,就是我們傳播黃梅藝術需要的人才。”
■ 本報記者 鹿嘉惠 吳曉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