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風
時間是跳躍著前進的,仿佛叢林中的一只兔子。我這樣想,靠窗坐下,塞上耳機。這是北京409路公交車,它的終點站是阜成門內大街,那里有魯迅故居,有魯迅親植的白丁香和親手挖鑿的水井。耳機里傳出的是貝多芬最后一首大提琴奏鳴曲,即《D大調第五號大提琴奏鳴曲》。我知道,繼續往下聽,作品將依次是大提琴奏鳴曲第四號、第三號、第二號和第一號。當初是按照這五首曲子創作的先后順序下載的,但每次聽它們,還是喜歡從后面往前聽。
貝多芬的這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分別創作于1796年、1808年和1815年,剛好處于他藝術創作生涯的早中晚三個階段,創作的時間跨度足夠明顯。這其間,年輕的貝多芬應該像任何一個年輕人那樣,經歷了該經歷的事情,同時也經歷了別人不曾經歷的事情。一場革命發生了,一些音樂語言開始注意技巧,往大處說,是這樣具有威嚴氣氛,然而一個人走過的四季,波恩小巷,或者令人向往的維也納,晨曦和薄暮,聽力衰退導致的性格變化,資助者去世,從音樂會退出的不得已……無法具體到細節的過程,無法再次聽到的風或者雨聲,一些醒來即刻忘卻的夢,一個人一生中該經歷的細微部分,一直在改變一個人。
關于一個人曾經的存在,我似乎只能想象到這個程度,如果再往細處,說不定會成為杜撰。此時正是四月末,楊花迷離,霧霾后的陽光有些溫暖,似乎不真實。槐樹將形狀不一的大團陰影鋪到人行道和白色圍欄上,細看去,不是斑駁的樹陰在搖曳,而是地面和欄桿在輕微晃動。薔薇從圍欄中探出花朵來,月季也是,玫紅、淺黃、瑩白。行人下去,又有人上來,車子走走停停。羅斯特羅波維奇的大提琴和里赫特的鋼琴并不理睬這些,他們的對話一直在進行。那些對話有時激情澎湃,難以抑制,有時又像一支燃盡的蠟燭,安靜下來,但安靜并不表示平靜。一些喋喋不休,一些小傾訴,一些幽嘆,也有一些快樂和英氣蓬勃。在那里,當我試圖將自己置換成鋼琴時,我聽見大提琴靠著椅子扶手在絮語,而當我將自己置換成大提琴時,我又聽見鋼琴蹲在我膝前細細講述。
這樣一邊聽,一邊扭頭向外看時,我發現街頭的人都在楊花中減慢了行進的速度,仿佛空氣和陽光也是一種阻力。而這慢下來的速度,又一點一點將人變老。我甚至看見從薔薇花下走過的人,他鬢間的白發根根分明。我想細瞅他的臉,但他的面容模糊,他似乎是很久前我熟識的人,又似乎是,我新近才認識。我將視線往回收,便又看到玻璃窗上的我的臉,她也已經老了,眼角裹著皺紋。但皺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似乎已經歷了許多,再沒有什么經歷比原先的經歷更加新鮮。時間將他們都變老了,而我竟忘記了對他們溫柔相待,我早該原諒不肯原諒的人和不肯原諒的自己,我也應該早一些明白這道理。這樣想,一時涌上感傷無數。
如果按順序,從第一首往后聽,會怎樣呢。貝多芬早期的第一號作品中,時間似乎并沒有顯現出它的殘酷。那時的鋼琴有陽光的熱情和簡潔,那時的大提琴,盡管帶點哀傷,更多的是親切明朗。但在什么時候,也許是在我聽了他晚期的弦樂四重奏之后吧,我已經無法將另一個貝多芬遺忘。當我再回過頭來聽這個作品時,竟然將第一樂章中那個優美的旋律誤解成一次華麗轉身,說轉身前怎樣無耐,轉身怎樣不得已,轉身后隱忍中怎樣潛藏激憤。
我總是這樣先入為主,將晚期貝多芬的影子帶到他年輕的時候去,我也總是,要將自己偏頗的私人經驗,強加給旋律。如此無可救藥地陷進去,有時候,我聽到的,也就只是自己了。然而這有什么不妥嗎。當我不再被音樂的形式所左右,不再被一個記載的構思所套牢,當我從一個光線迷蒙或者風聲漸起的現實滑進一個音樂世界,看到所有的具體化解為零,所有記憶再不需要文字作依托時,還有什么需要猶疑呢。
也許拋掉貝多芬晚期作品的復雜和矛盾,抹掉時間留給我自己的痕跡,只是單純地,從音樂本身去聽,或許能聽出時光漸次給予他的沉思,以及曲式構思和表現力方面臻于爐火純青的過程。但我還是喜歡從他的晚期聽到中期,再到早期。這種返老還童的逆時光,總比慢慢得來的遍體鱗傷更殘酷。
【橙美文】時光的痕跡
安徽商報
張雪子
2023-11-20 10:11:13
·天風
時間是跳躍著前進的,仿佛叢林中的一只兔子。我這樣想,靠窗坐下,塞上耳機。這是北京409路公交車,它的終點站是阜成門內大街,那里有魯迅故居,有魯迅親植的白丁香和親手挖鑿的水井。耳機里傳出的是貝多芬最后一首大提琴奏鳴曲,即《D大調第五號大提琴奏鳴曲》。我知道,繼續往下聽,作品將依次是大提琴奏鳴曲第四號、第三號、第二號和第一號。當初是按照這五首曲子創作的先后順序下載的,但每次聽它們,還是喜歡從后面往前聽。
貝多芬的這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分別創作于1796年、1808年和1815年,剛好處于他藝術創作生涯的早中晚三個階段,創作的時間跨度足夠明顯。這其間,年輕的貝多芬應該像任何一個年輕人那樣,經歷了該經歷的事情,同時也經歷了別人不曾經歷的事情。一場革命發生了,一些音樂語言開始注意技巧,往大處說,是這樣具有威嚴氣氛,然而一個人走過的四季,波恩小巷,或者令人向往的維也納,晨曦和薄暮,聽力衰退導致的性格變化,資助者去世,從音樂會退出的不得已……無法具體到細節的過程,無法再次聽到的風或者雨聲,一些醒來即刻忘卻的夢,一個人一生中該經歷的細微部分,一直在改變一個人。
關于一個人曾經的存在,我似乎只能想象到這個程度,如果再往細處,說不定會成為杜撰。此時正是四月末,楊花迷離,霧霾后的陽光有些溫暖,似乎不真實。槐樹將形狀不一的大團陰影鋪到人行道和白色圍欄上,細看去,不是斑駁的樹陰在搖曳,而是地面和欄桿在輕微晃動。薔薇從圍欄中探出花朵來,月季也是,玫紅、淺黃、瑩白。行人下去,又有人上來,車子走走停停。羅斯特羅波維奇的大提琴和里赫特的鋼琴并不理睬這些,他們的對話一直在進行。那些對話有時激情澎湃,難以抑制,有時又像一支燃盡的蠟燭,安靜下來,但安靜并不表示平靜。一些喋喋不休,一些小傾訴,一些幽嘆,也有一些快樂和英氣蓬勃。在那里,當我試圖將自己置換成鋼琴時,我聽見大提琴靠著椅子扶手在絮語,而當我將自己置換成大提琴時,我又聽見鋼琴蹲在我膝前細細講述。
這樣一邊聽,一邊扭頭向外看時,我發現街頭的人都在楊花中減慢了行進的速度,仿佛空氣和陽光也是一種阻力。而這慢下來的速度,又一點一點將人變老。我甚至看見從薔薇花下走過的人,他鬢間的白發根根分明。我想細瞅他的臉,但他的面容模糊,他似乎是很久前我熟識的人,又似乎是,我新近才認識。我將視線往回收,便又看到玻璃窗上的我的臉,她也已經老了,眼角裹著皺紋。但皺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似乎已經歷了許多,再沒有什么經歷比原先的經歷更加新鮮。時間將他們都變老了,而我竟忘記了對他們溫柔相待,我早該原諒不肯原諒的人和不肯原諒的自己,我也應該早一些明白這道理。這樣想,一時涌上感傷無數。
如果按順序,從第一首往后聽,會怎樣呢。貝多芬早期的第一號作品中,時間似乎并沒有顯現出它的殘酷。那時的鋼琴有陽光的熱情和簡潔,那時的大提琴,盡管帶點哀傷,更多的是親切明朗。但在什么時候,也許是在我聽了他晚期的弦樂四重奏之后吧,我已經無法將另一個貝多芬遺忘。當我再回過頭來聽這個作品時,竟然將第一樂章中那個優美的旋律誤解成一次華麗轉身,說轉身前怎樣無耐,轉身怎樣不得已,轉身后隱忍中怎樣潛藏激憤。
我總是這樣先入為主,將晚期貝多芬的影子帶到他年輕的時候去,我也總是,要將自己偏頗的私人經驗,強加給旋律。如此無可救藥地陷進去,有時候,我聽到的,也就只是自己了。然而這有什么不妥嗎。當我不再被音樂的形式所左右,不再被一個記載的構思所套牢,當我從一個光線迷蒙或者風聲漸起的現實滑進一個音樂世界,看到所有的具體化解為零,所有記憶再不需要文字作依托時,還有什么需要猶疑呢。
也許拋掉貝多芬晚期作品的復雜和矛盾,抹掉時間留給我自己的痕跡,只是單純地,從音樂本身去聽,或許能聽出時光漸次給予他的沉思,以及曲式構思和表現力方面臻于爐火純青的過程。但我還是喜歡從他的晚期聽到中期,再到早期。這種返老還童的逆時光,總比慢慢得來的遍體鱗傷更殘酷。
·天風時間是跳躍著前進的,仿佛叢林中的一只兔子。我這樣想,靠窗坐下,塞上耳機。這是北京409路公交車,它的終點站是阜成門內大街,那里有魯迅故居,有魯迅親植的白丁香和親手挖鑿的水井。耳機里傳出的是貝多芬最后一首大提琴奏鳴曲,即《D大調第五號大提琴奏鳴曲》。我知道,繼續往下聽,作品將依次是大提琴奏鳴曲第四號、第三號、第二號和第一號。當初是按照這五首曲子創作的先后順序下載的,但每次聽它們,還是喜歡從后面往前聽。貝多芬的這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分別創作于1796年、1808年和1815年,剛好處于他藝術創作生涯的早中晚三個階段,創作的時間跨度足夠明顯。這其間,年輕的貝多芬應該像任何一個年輕人那樣,經歷了該經歷的事情,同時也經歷了別人不曾經歷的事情。一場革命發生了,一些音樂語言開始注意技巧,往大處說,是這樣具有威嚴氣氛,然而一個人走過的四季,波恩小巷,或者令人向往的維也納,晨曦和薄暮,聽力衰退導致的性格變化,資助者去世,從音樂會退出的不得已……無法具體到細節的過程,無法再次聽到的風或者雨聲,一些醒來即刻忘卻的夢,一個人一生中該經歷的細微部分,一直在改變一個人。關于一個人曾經的存在,我似乎只能想象到這個程度,如果再往細處,說不定會成為杜撰。此時正是四月末,楊花迷離,霧霾后的陽光有些溫暖,似乎不真實。槐樹將形狀不一的大團陰影鋪到人行道和白色圍欄上,細看去,不是斑駁的樹陰在搖曳,而是地面和欄桿在輕微晃動。薔薇從圍欄中探出花朵來,月季也是,玫紅、淺黃、瑩白。行人下去,又有人上來,車子走走停停。羅斯特羅波維奇的大提琴和里赫特的鋼琴并不理睬這些,他們的對話一直在進行。那些對話有時激情澎湃,難以抑制,有時又像一支燃盡的蠟燭,安靜下來,但安靜并不表示平靜。一些喋喋不休,一些小傾訴,一些幽嘆,也有一些快樂和英氣蓬勃。在那里,當我試圖將自己置換成鋼琴時,我聽見大提琴靠著椅子扶手在絮語,而當我將自己置換成大提琴時,我又聽見鋼琴蹲在我膝前細細講述。這樣一邊聽,一邊扭頭向外看時,我發現街頭的人都在楊花中減慢了行進的速度,仿佛空氣和陽光也是一種阻力。而這慢下來的速度,又一點一點將人變老。我甚至看見從薔薇花下走過的人,他鬢間的白發根根分明。我想細瞅他的臉,但他的面容模糊,他似乎是很久前我熟識的人,又似乎是,我新近才認識。我將視線往回收,便又看到玻璃窗上的我的臉,她也已經老了,眼角裹著皺紋。但皺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似乎已經歷了許多,再沒有什么經歷比原先的經歷更加新鮮。時間將他們都變老了,而我竟忘記了對他們溫柔相待,我早該原諒不肯原諒的人和不肯原諒的自己,我也應該早一些明白這道理。這樣想,一時涌上感傷無數。如果按順序,從第一首往后聽,會怎樣呢。貝多芬早期的第一號作品中,時間似乎并沒有顯現出它的殘酷。那時的鋼琴有陽光的熱情和簡潔,那時的大提琴,盡管帶點哀傷,更多的是親切明朗。但在什么時候,也許是在我聽了他晚期的弦樂四重奏之后吧,我已經無法將另一個貝多芬遺忘。當我再回過頭來聽這個作品時,竟然將第一樂章中那個優美的旋律誤解成一次華麗轉身,說轉身前怎樣無耐,轉身怎樣不得已,轉身后隱忍中怎樣潛藏激憤。我總是這樣先入為主,將晚期貝多芬的影子帶到他年輕的時候去,我也總是,要將自己偏頗的私人經驗,強加給旋律。如此無可救藥地陷進去,有時候,我聽到的,也就只是自己了。然而這有什么不妥嗎。當我不再被音樂的形式所左右,不再被一個記載的構思所套牢,當我從一個光線迷蒙或者風聲漸起的現實滑進一個音樂世界,看到所有的具體化解為零,所有記憶再不需要文字作依托時,還有什么需要猶疑呢。也許拋掉貝多芬晚期作品的復雜和矛盾,抹掉時間留給我自己的痕跡,只是單純地,從音樂本身去聽,或許能聽出時光漸次給予他的沉思,以及曲式構思和表現力方面臻于爐火純青的過程。但我還是喜歡從他的晚期聽到中期,再到早期。這種返老還童的逆時光,總比慢慢得來的遍體鱗傷更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