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記者從安徽省人民檢察院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3月,省檢察院部署開展了為期半年的大數據法律監督專項行動,主要是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涉及法律監督的海量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發現監督線索,實現精準監督。
專項行動以來,全省檢察機關共辦理騙取醫保基金、金融貸款,逃避環保稅、利息稅、耕地稅,制售偽劣消防器材等事關民生民利、社會普遍關切的系列案件共計4300余件,制發各類檢察建議1300余件,提出抗訴136件,制發糾正違法通知書580份,直接為國家挽回損失3490余萬元,為4億國有資金保駕護航,并會同相關主管部門推動一批社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記者了解到,本次專項行動的重點是著力加強司法訴訟活動的監督制約,推動社保、醫保等民生熱點及生態環境、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的解決,以專項帶全局,重點突破、協同推進,力爭在服務大局的熱點、焦點,執法司法的突出問題、社會治理的薄弱地帶,發現一類問題,辦成一批案件,促進一域治理,形成數字賦能檢察監督的安徽經驗。已辦理的類案中,涉及民生領域113類、重點行業治理91類、權益保障76類。
此外,安徽省人民檢察院探索研發了數字檢察法律監督平臺,嘗試一站式解決數字檢察辦案的技術支撐問題,一攬子解決基層的現實困難。平臺集數據治理中心、線索研判中心、模型創新中心、辦案指揮中心、能力支撐中心、學習研究中心為一體,為我省三級院大數據辦案提供數據治理、分析研判等服務,為大數據專項行動的開展提供了扎實的技術支撐。該平臺被評為2023年全國政法智能化裝備展智慧檢務十大創新案例。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