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安徽省人民檢察院舉辦新聞發布會,首次發布了安徽省10個大數據法律監督典型案例。
10個典型案例分別為網絡銷售偽劣滅火器大數據法律監督案,村衛生室騙取醫保大數據法律監督案,商品房買賣領域“霸王條款”大數據法律監督案,商業銀行貸款逾期監管缺失和貸款賭博大數據法律監督案,“空殼公司”大數據法律監督案,環保稅、耕地占用稅、利息稅漏繳少繳大數據法律監督案,“逃債型”虛假訴訟大數據法律監督案,特種作業領域作業人員未持證、持假證上崗大數據法律監督案,網絡餐飲外賣平臺違規經營大數據法律監督案,工程建設領域串通投標大數據法律監督案。
其中,網絡銷售偽劣滅火器大數據法律監督案通過對互聯網平臺的海量銷售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發現網絡銷售偽劣滅火器線索,進而發現涉及生產、運輸、使用偽劣滅火器線索,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通過“四大檢察”融合履職,推動主管部門加強監管,依法懲治違法犯罪行為,切實消除偽劣滅火器帶來的公共安全隱患。
村衛生室騙取醫保大數據法律監督案針對國家醫保基金在農村被騙保,相關監管制度體系不健全的問題,檢察機關從村衛生室醫保詐騙的個案出發,構建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發現批量類案監督線索,與公安、醫保、衛健和民政等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推動完善監管機制,促進行業治理,整治村衛生室欺詐騙保亂象。
商品房買賣領域“霸王條款”大數據法律監督案中,檢察機關聚焦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通過大數據排查,發現不合理減輕賣房者責任、加重購房者責任的“霸王條款”,獲取監督線索,糾正錯誤判決,關注后續執行程序,督促加強日常監管,構建“全鏈條”監督格局,推動規范房地產交易市場秩序,維護了購房者合法權益。
工程建設領域串通投標大數據法律監督案針對工程建設領域存在的招投標亂象,檢察機關主動履職,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招標項目信息、投標公司和項目報價等數據進行比對,發現串通投標案件線索,會同發改、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精準治理,推動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有序銜接,有力打擊串標行為,凈化市場秩序,優化營商環境。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