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啟動了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內22個縣區和合肥市肥西縣為重點,在全省分4個批次開展。10月26日,記者從安徽省生態環境廳了解到,我省將逐步摸清每個縣級行政單元的生物資源“寶藏”,到“十四五”末,基本摸清以大別山和黃山—懷玉山(安徽境內)2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為重點的生物多樣性分布以及保護狀況,形成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庫,提出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建議。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環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保障?!笔∩鷳B環境廳副廳長席峰介紹,通過調查,逐步摸清每個縣級行政單元的生物資源“寶藏”,掌握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識別各地生物多樣保護的薄弱環節,提出保護對策,有助于加強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此次調查是以縣域為單元,開展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陸生高等植物多樣性、陸生脊椎動物多樣性、陸生昆蟲多樣性、大型真菌多樣性、淡水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等七個方面的調查。
據介紹,本次調查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內22個縣區和合肥市肥西縣為重點,在全省分4個批次開展,目的是到“十四五”末,基本摸清以大別山和黃山—懷玉山(安徽境內)2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為重點的生物多樣性分布以及保護狀況,尤其是珍稀瀕危物種和重點保護物種的種類、分布、數量、生境等現狀,完善區域物種名錄,形成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庫,評估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受威脅狀況及影響因子,提出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建議。
調查結果將形成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形成名錄,發掘物種新分布和新記錄,豐富我省生物多樣性資源庫?!斑€將為科研監測提供基礎依據。”席峰介紹,將根據調查結果,選擇有代表性區域或代表性物種建立監測樣區或監測站開展長期監測,推動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監測提供基礎數據,促進相關科研成果的產出。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