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中醫院中藥房,孩子們在中藥師的指導下體驗中草藥稱重。
亳州市中藥材交易市場。
1800多年前,神醫華佗在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辟下第一方藥圃。自此,這座城關于中醫藥傳承發展的故事就生生不息、從未間斷。
“小黃城外芍藥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種花如桑麻?!敝撩髑鍟r期,亳州已成為全國四大“藥都”之一,從清代詩人劉開描繪的家家戶戶芍藥花開的盛景可見一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薄按龠M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睍r至今日,亳州中藥材種植面積已破百萬畝,中醫藥產業規模超千億元,形成了“百萬藥農、十萬藥商、千家藥企”的強勁發展態勢?!斑^去的亳州因中醫藥而興,今天的亳州以中醫藥立市??梢哉f,亳州發展史折射著中醫藥演進史?!辟裰菔形瘯浂叛影策@樣表示。
蛇皮袋背來個中醫藥之都
20年來,亳州市滬譙藥業有限公司始終與亳州市中醫藥發展同頻共振。
“今年產值預計將達8億元的滬譙藥業,同亳州諸多藥企一樣,起始于一只蛇皮袋、一輛小板車。”滬譙藥業總經理王其豐向記者講述了公司的創業故事。
20世紀90年代,亳州掀起中藥貿易熱潮,售藥大棚布滿城市街巷。更有一大批亳州人肩扛蛇皮袋,手推小板車,走街串巷,跑遍全國。
“一時間,滿世界都是亳州人在干藥材生意。亳州人勤勞又厚道,迅速在全國藥材市場站穩了腳跟?!辟裰菔兴帢I發展促進局局長王林介紹,貿易熱潮中,一批“黃芪大王”“白芍大王”“甘草大王”等相繼誕生。
在亳州市內,藥材街一時風頭無兩。一大批亳州人從田間地頭收來中藥材,進行簡單加工后,到藥材街出售,也由此誕生了一批為中藥材切片的“切藥人”。
靠貿易起家的亳州人,隨后將目光投向了生產,2000多家中醫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2022年,亳州中醫藥產業規模達1664.1億元。
滬譙藥業也是亳州產業升級的參與者。近年來,公司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自主研發了全流程可追溯管理系統?!爸恍钂邆€碼,就可以將藥材追溯到田間地頭。”王其豐向記者演示。
與此同時,滬譙藥業智慧煎煮中心也已與國內數十家醫院達成合作,醫生只需線上開方、審方,并一鍵傳至智慧煎煮中心,工作人員即可依方抓藥、煎藥,次日就能將藥送至患者手中。
當年華佗在亳州的一方藥圃,亳州人至今津津樂道。在他們看來,那是華佗給亳州留下的中醫藥文化和產業的原始基地。從一方藥圃到如今的120多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從一只蛇皮袋闖天下到擁有每天客流量達6萬人的中藥材交易市場,從擺攤經營到如今“千家藥企”,古老的中醫藥一次次在亳州煥發生機。
走進亳藥集團興禾公司組培繁育中心無菌操作車間,記者看到生產人員正小心翼翼地對半夏、亳菊等種苗進行接種。“中藥材在種植過程中,易受土壤、氣候等因素影響,且藥農往往自繁自用,導致種苗的抗逆、抗病等能力不斷下降?!惫狙邪l人員周雪娟說,通過組培技術可以實現種苗提純復壯與脫毒快繁,恢復原有的優良品種特性,長出來的中藥材品質好、產量大、效益高。
目前,該公司已建立30余種中藥材組培快繁技術體系,每年可擴繁良種逾2億株,為古老的中醫藥插上了“指數級”發展的翅膀。
堅守中醫藥文化根脈
漫步在亳州街頭,無論是花戲樓還是華祖庵,無不訴說著這座城與中醫藥悠久綿長的緣分。
今年1月,升級改造的華佗百草園景區重新開放,眾多市民紛紛前往打卡。進入景區大門,只見“神醫廣場”中央矗立著頭頂方巾、腰系藥葫蘆的華佗石雕像。景區內共設7座橋,每座橋的名字都與中醫藥有關。濟世橋代表華佗醫者仁心、懸壺濟世。半夏橋,指的是一味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功效的中藥半夏……每年9月9日,亳州還會隆重舉行華佗祭祀典禮。
傳承中醫藥文化,老字號功不可沒。在亳州北關歷史街區,承慶堂、養化堂、恒方堂等中醫藥老字號內擠滿了前來體驗的游客?!拔覀兊母嗨幉恍枰訜峒纯煞笥茫彝笟庑院?、無殘留、吸收快,深受大家喜愛?!背袘c堂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承慶堂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研發了一整套標準化膏劑制作技藝,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讓更多人用上了好膏藥。
當傳統中醫藥文化遇見人工智能(AI)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在亳州養生會客廳,除了云看病,在這里還可以體驗到“中醫虛擬現實(VR)五音療法+五禽戲”、免費煎藥、品嘗藥膳等?!拔覀兌ㄆ谘堉嗅t專家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拔罐、刮痧、艾灸等項目,讓大家在體驗中感受中醫藥文化的魅力?!辟裰蒺B生會客廳運營負責人鄭玉潔介紹。
截至目前,亳州已有市級及以上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25項,其中省級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3項。還有亳州芍藥傳說、華佗五禽戲、九制黃精古法炮制技藝等各類與中醫藥文化相關的非遺項目20余項。
“依托豐富的中醫藥文化資源,亳州積極開展中醫藥文化生態保護,加大中醫藥保護重點載體和平臺建設,已建成亳州博物館、華佗中醫藥博物館、亳州數字非遺館等,修繕保護了花戲樓、華祖庵、北關歷史街區等與中醫藥文化關聯性強的文物古跡,讓人們更了解亳州中醫藥文化歷史,更理解亳州中醫藥文化內涵。”亳州市文化旅游體育局局長張秀忠表示。
家住花戲樓附近的居民姜衛東,對這種變化感受最為直接。“花戲樓在全國名氣很大,但藏在老街巷中,交通不便,外地游客很少。從2017年開始,花戲樓每天都像趕廟會,那個人多的喲!”姜衛東的家就在巷口,他開了一家小賣部?!耙郧盎☉驑怯姓f頭,也有看頭,就是沒有賺頭?,F在每天一輛接一輛的大客車帶著外地游客來亳州旅游,體驗中醫藥文化,現在俺這里就是‘聚寶盆’呢!”姜衛東高興地說。
以傳承創新擦亮金字招牌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與華佗百草園景區相鄰的亳藥花海休閑觀光大世界同樣游人如織。該景區總占地面積近15萬畝,集亳芍、牡丹、亳菊、板藍根、蒲公英等藥花種植、展覽、觀光休閑為一體,是全國最大的中醫藥花海景觀。
炫目的花海中,時??梢砸姷骄毩曃迩輵虻娜藗?,這不僅是華佗給亳州留下的財富,也是今天亳州一張亮麗的名片。
中醫藥“火”起來的“流量密碼”何在?“所謂的‘流量密碼’,就是傳承創新?!蓖趿终f,除了人氣爆棚的旅游景點,2022年成交2.12億單的花草茶也是佐證之一。
回顧亳州花草茶產業發展之路,賣出亳州第一杯花草茶的亳州市花草茶行業商會會長張西軍感受頗深。
1995年,從“中醫給自己開的潤嗓藥方”中得到啟發的藥材棧老板張西軍,在亳州創辦了全市第一家花草茶企業?!爱a品上市短短三個月,不僅收回了成本,還凈賺了十幾萬元?!睆埼鬈娭两袂宄赜浀媚强蠲麨樨暰毡璧幕ú莶枧浞健?/p>
此后,從貢菊冰茶到百花草茶、八寶茶……其他藥商也紛紛跟進,迅速推出不同的花草茶產品。借助全國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資源,亳州花草茶產業這個“萌芽”一破土,便快速成長。
目前,亳州全市共有花草茶企業932家,從業人員超10萬人,年產值100多億元。在亳州各大景區,清肺止咳茶、理氣健脾茶、健胃消食茶、健身去油茶、補氣清熱茶等養生飲品成了游客新寵,“輕養生”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茯苓荷花酥、華佗十全湯、當歸羊肉、曹操魚頭……吃藥膳,也成了必須來亳州的理由之一。
為了讓亳州藥膳“拿手菜”走向全國各地,近年來,亳州搶抓預制菜新風口,加快藥膳預制菜產業發展,目前年產值已突破50億元。
“這臺全自動給袋式真空包裝機,是目前市面上最先進的真空包裝機,一天可以包裝四萬袋藥膳牛肉。”位于亳州市譙城區十八里工業園區的譙郡府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葛峰向記者介紹。從2015年開始從事藥膳預制菜生產以來,該公司已開發出30多道藥膳預制菜,在市場上大受歡迎。
“皖北人對饅頭情有獨鐘,因此我們從養生饅頭做起,讓饅頭通過預制菜真空包裝送到全國各地的餐桌?!辟袷秤浗】悼萍加邢薰矩撠熑烁吣厉虢榻B,該公司生產的養生饅頭造型美觀,而且加入了薏米、山藥等,廣受食客好評,2022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
為推動藥膳預制菜標準化,亳州還制定發布了藥膳參杞牛肉、藥膳麻椒雞、藥膳芍花雞等3項團體標準。與此同時,亳州不斷加大藥膳烹飪技能培訓力度,為群眾鋪平就業創業道路,目前已開展藥膳烹飪培訓班20多期,1000多人因此受益。
習五禽、食藥膳、沐藥泉、飲屠蘇……不斷擦亮養生金字招牌的亳州,正在打造康養文旅新高地。在亳州,古老的中醫藥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數說
近年來,亳州市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120萬畝,中藥材種植業產值42.6億元,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基地之一。
亳州已有市級及以上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25項,其中省級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3項,另還有華佗五禽戲等與中醫藥文化相關的非遺項目20余項。
截至2023年9月,亳州市中醫床位達到4970張,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2348人,中藥師231人。
弘揚和振興中醫藥時不我待
中醫藥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又在人民健康事業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大力弘揚和振興中醫藥事業,是時代之聲、社會之需、民眾之盼。
中醫藥學凝聚著中國人民的博大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2015年12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時強調,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近年來,中醫藥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藥事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F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和困境,尚存在傳承不足、創新不夠、發展不強等問題,中醫藥的振興發展時不我待。
傳承是發展的基礎,創新是發展的原動力。當下,應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
傳承精華,弘揚文化。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和發展潛力。應弘揚優秀傳統經典,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大力保護和傳承中醫藥文化,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播與推廣,提高全民中醫藥文化素養。
守正創新,服務發展。創新中醫藥理論,促進學科交叉,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圍繞探索新的療法,提高臨床療效,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中醫藥產業化、信息化、現代化、國際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讓中醫藥走向世界,增進國際社會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創新與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高中醫藥服務質量和水平。
厚植土壤,精育良才。應持續改革中醫藥院校的教育體制,完善中醫人才隊伍建設,創造更加有利于專業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條件,為中醫藥人才培養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有悠久的傳統文化做基礎,有防治疾病的臨床療效做支撐,有民眾的需求和信任做保障,中醫藥這一千年文化瑰寶必將煥發勃勃生機,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作者:唐巍,系安徽中醫藥大學教授)
百年藥鋪煥發新生機
講述人:安徽省亳州市承慶堂第五代傳承人 李 彪
承慶堂始創于1890年,由我爺爺的爺爺李泓德創辦,距今已有133年的歷史,到我這一代已傳承了5代人?!俺袘c堂傳統中藥制劑技藝”還入選了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事業穩步發展,我有幸作為見證者,參與到中醫藥的傳承、弘揚和創新中。承慶堂不僅把極為厚重的中藥理論知識和中醫藥文化保存了下來,更把“正仁修良藥,豐德存濟世”的道德情操傳承給了這一方水土和人民。如何讓承慶堂這一百年老號承續經典,是我的一道必答題。
為喚醒歷史記憶,堅定文化自信,我們在亳州北關歷史街區核心區恢復了承慶堂百年老店,這是典型的明清老式建筑,形制在淮北平原較為獨特珍稀。展館展示的是古樸的格調布局、清晰的文化基因,全天候免費開放,以現代化的展陳語言、科普式的表達體系,傳遞著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和悠久的中醫藥文化歷史,助力中醫藥文化融入群眾生活。
作為地地道道的中藥人,我帶領團隊成員不斷挖掘和釋放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潛力和活力,現已構建起以藥食同源生產、中醫藥診療和大健康養生為重點的中醫藥產業鏈體系,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與科技轉化。在每年臘月初八、五月初五,舉辦“感受藥都古韻 品味暖心臘八”臘八節活動、端午節派送香囊等民俗文化活動,讓非遺彰顯城市人文之美。舉行“非遺傳承·師徒結對,傳統中藥技藝拜師收徒儀式”,接收學徒30人,讓中醫藥“活態傳承”的基礎更加鞏固。搶救性記錄了老藥工技藝,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賡續藥都根脈、傳承非遺基因——走訪慰問老藥工”活動12場次,搶救性記錄5名老藥工的非遺技藝和先進事跡,豐富了非遺文化資源……
經驗告訴我,只有不忘初心,堅守產品質量、持續創新研發,方能行穩致遠。為此,我們始終持續開展品質、品類、品牌“三品”提升行動。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本質上還是要以提高產品品質為首要前提。在產品優質的基礎上,我們結合短視頻等融媒體,以新穎、時尚的傳播手段講好老字號品牌故事,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同感。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落實這一重要要求,中藥人責無旁貸。我將繼續專注于中醫藥發展,守正創新,傳承核心技藝,用多種形式傳播中醫藥文化。同時,更加嚴謹規范、更加勤勉自勵,虛心傾聽用戶需求,把服務做到細致、精致,不斷提升產品品質,以更優質的產品體驗、更優異的性價比回饋用戶,為人民健康服務。
(10月20日光明日報第5版整版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