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无码国产,国产极品在线观看,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激情综合网五月

對話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宛曉春: 基礎研究要坐得住“冷板凳”
來源:安徽商報 責任編輯:吳春華 分享到 2023-10-20 09:12:41

宛曉春非常忙。10月11日-13日,第三屆全國茶樹生物學大會在合肥召開,來自國內的50多家科研院所的47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宛曉春是大會主席。前一天,祁門縣委縣政府在安茶原產地蘆溪舉辦首屆安茶夜露節,盛情邀請宛曉春一定要到場參加,并在后續的安茶標準化生產和品牌打造上給予支持。在祁門期間,他又繞道歙縣,考察當地白茶產業。當天連夜坐高鐵趕回,抵達合肥南站時,已經是晚上10點多。

不在實驗室,就在茶葉產區到處跑,是宛曉春近年來的生活常態。18歲那年,宛曉春作為年齡最小的考生,考入安徽農學院茶學專業,開啟了與茶相伴的人生,到今年已經45年了。作為茶學學科領軍人才,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博導,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帶領科研團隊首次完成中國種茶樹的基因組序列信息解析,基于轉錄組學揭示茶樹品質形成機理;創建了茶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整體提升了我國茶學基礎研究的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牽頭研制了全國第一條炒青綠茶連續化清潔化生產線,改變了我國綠茶加工依賴手工和單機作業的歷史。他還牽頭制定了《茶葉分類》國際標準,讓我國六大茶類分類體系正式成為國際共識,是我國在茶葉標準國際化領域里程碑意義的成果。

半輩子活在茶香里,宛曉春對茶學“越來越喜歡,從心里面喜歡”。在他看來,茶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重要貢獻,作為一名中國茶葉科技工作者,更多了一份使命與擔當。

■從事茶學研究是很榮耀的事

問:今年5月,在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大會上,您被授予全國創新爭先獎。近期,您又獲得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在茶學學科耕耘多年,今年算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嗎?

答:獲得這兩個大獎很榮幸,也感到非常欣慰。

我是恢復高考第一屆的大學生,考入安徽農學院茶學專業。從1978年2月入學學茶,到今年正好是45年了。

對人類來說,茶安全、健康。世界上有60多個國家產茶,120多個國家超過20億人口有飲茶的習慣。茶葉起源于中國,我們的祖先最早發現、飲用、種植茶葉,并將茶傳播到世界各地。茶還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提到茶人們就會想到中國。茶葉是中華民族對世界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從事茶學研究我覺得是很榮耀的一件事。

作為一名中國的茶葉科技工作者,我們又多了一份責任和擔當。中國是茶葉原產國、世界第一大產茶國和茶葉消費國,中國的茶葉科技基礎研究水平、生產加工的技術水平如果落到人家后面去,我們的工作就沒做好,就覺得對不起祖先。

所以幾十年來,我一直在努力。當校長和在科技廳任廳長的那些年,學術工作也一直在繼續。今天的很多成果不是過去一兩年做出來的,是過去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工作成果。我的座右銘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從事科學研究,有耕耘才有收獲。

■解析中國種茶樹基因信息花了10年

問:2018年,您帶領科研團隊首次完成中國種茶樹的基因組序列信息解析,今年又牽頭制定了《茶葉分類》國際標準,這兩項重要成果的誕生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有著什么樣的意義?

答:完成中國種茶樹的基因組序列信息解析那篇論文發表于2018年,實際上我們的研究工作從2008年就開始了,整整做了10年,過程非常坎坷。

這項研究是從零開始,沒有經驗,缺乏人才和資源,茶樹本身又非常復雜。茶樹是異花授粉的植物,通過多代雜交遺傳以后,雜合度就很高,測序和組裝都會比較困難。一開始我們想用單倍體來做,找了兩年沒有找到,研究又回到了原點。

當時是“摸著石頭過河”,人才不夠就引進人才,沒有經驗就到處學習。外單位人家做過其他作物的,我們也去學習。后來,我們調整了工作方向,尋找雜合度相對較低的茶樹品種來做,找了全國各種茶樹品種進行試驗,工作的進展慢慢加快,才有了后來的成果。

發文章的時候又經歷了兩年拒稿、再次完善的過程,非常煎熬。花了這么多人力、物力、財力,最后這個事情做不出來,或者被別人搶先做出來了,怎么辦?當時我們團隊前后有幾十名研究生,七八個老師投入進來,有時候大家覺得堅持不下去了,我就鼓勵大家:“中國是茶葉的起源地,這件事情必須是我們中國的科學家做出來。”

后來經過補充完善,我們又有了一些創新,反復修改后這篇論文最終過審。2018年,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這項成果。現在回頭看,如果第一次投稿用的是后來完善過的稿子,應該也能過。世界頂級刊物的審稿人都是一流學者,提的意見很專業,我們開會討論的時候都是非常服氣的。

四年多來,這篇論文被引用了700多次。現在不僅是從事茶類研究的研究者,從事植物次生代謝研究的也在參考這篇論文。我們專門編了數據庫向全世界公開,全世界的科研人員都可以在這個生物學數據庫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數據,并進行下一步的研究。這項工作是很多研究的基礎,大大促進了世界茶樹生物學基礎研究的發展。

編制《茶葉分類》國際標準,也花了10年的時間。把中國六大茶類分類上升為國際標準,就占領了產業的制高點,是相當重要的,對于中國茶更好地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現在關于茶葉分類的標準中,已經有三項是中國科學家主導制定并發布的,茶葉化學分類等國際標準也正在研究制定過程中。

■發展茶產業主攻畝產效益

問:安徽是產茶大省,怎樣通過科技促進產業發展,賦能鄉村振興?

答:我的爺爺是農民,我自己高中畢業后下放農村,后來恢復高考才上了大學,我知道農民的辛苦。這些年國家經濟發展,農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農民生活越來越好了,但在教育、醫療等方面,農村依然還有薄弱的地方。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有責任,用科學技術促進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

鄉村振興,發展茶產業是非常好的路徑。在祁門,很多茶園一年只采一季春茶,一畝茶園一年收入六七千元。如果我們把安茶產業做起來,把夏秋茶利用起來,一畝茶園的年收入就可能達到8000-10000元,農民的收入就增加了。前幾天我們去了一戶茶農,他有100多畝茶園,產業發展起來,每年增收就會很可觀。

今年上半年我們簽了合作協議,企業出資、政府支持,通過科學研究揭示安茶品質形成的機理,實現安茶標準化生產,讓安徽唯一的黑茶真正走出去。

前些年我們還做了“黃茶加工關鍵技術體系創新與健康屬性挖掘”項目,獲得了2021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用過去茶場不用的夏秋茶粗老葉為原料做黃大茶,農民一畝茶園一年可以增收2000多元。而且采摘方式可以很粗放,不影響春季名優茶的生產。

安徽目前有茶園320萬畝左右,發展茶產業、促進農民增收不能只是盲目地增加茶園面積,把夏秋茶資源利用起來是很好的路徑。多元利用茶樹資源,提升資源的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提高茶園的畝產量和畝產效益,是我們目前主攻的方向。

■基礎研究要坐“冷板凳”

問:40多年來,您取得了很多成果,也經歷了很多挫折,怎么看待科研路上的挫折?實驗室有很多年輕的科技工作者,您希望他們怎樣走好自己的科研路?

答:2018年,中國種茶樹的基因組序列信息解析的論文通過的時候,正值凌晨。突然收到郵件,心情特別復雜,很高興,但更多的是感慨,太艱難了。

后來我總結實驗室幾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成果,包括基因圖譜、國際標準等等,很多成果都是“十年磨一劍”,很多項目一開始連經費都沒有。科研工作需要堅持,基礎研究更需要堅持,但是做到還是很不容易的。

我經常跟實驗室的年輕老師、學生講,做科研不可能沒有困難,不要輕言放棄。一遇到困難就退回去了,是不可能成功的。找準方向就要堅持,堅持才能有所為。

基礎研究要坐“冷板凳”,也不光考驗科研人員的精神意志。一個科研人員10年沒有課題,沒有成果,沒有論文,沒有專利,還能不能堅持下去?怎么通過學校考核?環境機制也要有容忍度。

對于年輕的科技工作者來說,科學研究瞄準國家需求,不是一句空話。做科研應該把國家的需求和個人的興趣有機結合,這個問題講大一點是科研人員的使命,講小一點是科研要服務產業發展。

科學研究既要“頂天”也要“立地”。一方面,科研人員要瞄準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技術問題背后一定有科學問題。把科學問題找出來,把基礎研究做扎實了,技術才有可能創新,你的工作就會更有意義。另一方面,科學研究發現的最新成果,也要轉化成為茶產業發展的推動力。

目前我在實驗室做的基礎研究工作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茶氨酸的生物合成代謝的機理調控以及應用,已經有十幾年的積累,希望未來能夠有所突破。另外,解決茶葉尤其磚茶中氟含量過高的問題,我們也做了10年,也是產業發展亟需破解的問題。

拼配是茶葉量產中重要的技術,過去主要靠人工、靠感官。我最近也在思考,怎樣讓茶葉拼配走向數字化、科學化,搭建數字化的平臺,這是產業發展非常需要的技術,希望下一步能夠有所貢獻。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 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昌市| 会理县| 田东县| 长武县| 新干县| 宣武区| 宁河县| 隆化县| 海兴县| 富平县| 嘉善县| 团风县| 安陆市| 都匀市| 洛南县| 桑植县| 朝阳区| 江西省| 怀柔区| 松江区| 莎车县| 郧西县| 金平| 潜江市| 小金县| 宁蒗| 霍邱县| 三门峡市| 泽普县| 涿州市| 徐汇区| 蚌埠市| 岱山县| 济阳县| 包头市| 清水县| 临洮县| 常宁市| 延安市| 来凤县| 新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