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引江濟淮的構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多年前。三國時期,曹操曾試圖溝通江淮水系,可在開挖過程中卻“日挖一丈,夜長八尺”。“曹操運河”就此不了了之,然而,溝通江淮的夢想卻延續了千年。曹操沒做到的事情,今天成了。
然而,要攻克這一千年難題,并非一朝一夕的易事,江水翻山越嶺入淮河,有很多難關要過。記者從引江濟淮工程合肥段創造的多個“世界之最”“國內第一”的數據中,找到了答案。
圓夢,“換土工程”攻克千年難題
溝通江淮,一直是千百年來未盡的夢想。時間回到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公元209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來到了當今的合肥周邊地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江淮丘陵縱橫,如何跨越長江和淮河天塹,將中原大后方的兵員和物資迅速調往合肥前線直擊東吳,成為曹操的心中牽掛。直到大軍越過壽春,抵近合肥西北的將軍嶺時,一個大膽的計劃產生——劈開將軍嶺,連通江淮。誰知,在開挖過程中出現一件詭異的怪事,“日挖一丈,夜長八尺,周而復始,河道難成”。
江淮分水嶺的阻隔,讓曹操打通江淮水系的夢想折戟沉沙。
之所以出現這一難題,是因為這個地區特殊的地質條件,叫做膨脹土和崩解巖。膨脹土遇水膨脹,失水干縮開裂;崩解巖則遇水松軟如稀泥,等到天晴水分蒸發后則堅硬如巖石。在這樣的土壤中開渠,如果膨脹土和崩解巖不適當處理,容易造成渠道垮塌,這也是這重大工程千年來一直難以付諸實施的主要原因。
記者從引江濟淮合肥建管處了解到,為解決這一千年難題,引江濟淮建設團隊組建技術攻關小組,在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先行建設了1.5公里長的試驗段,專家團隊在這里探索膨脹土處理的有效解決辦法。摸清了膨脹土的“脾氣”后,專家們最終決定實施“換土工程”,即把膨脹土換填成水泥改性土。原來的膨脹土經過翻曬、碎土后,加入4%的水泥進行拌制,把土的膨脹性降下來,再將完成混合的水泥改性土,均勻攤鋪到坡體表層,阻斷下層膨脹土與水、大氣的接觸,形成了結構穩固的坡體。通過試驗段長達兩年多時間的試驗,不僅為引江濟淮工程突破膨脹土難題提供重要的技術依據,還填補了我國在高含水量膨脹土領域研究的空白。
對于崩解巖,攻堅團隊則采取了開挖過程中及時噴射混凝土進行覆蓋封閉。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成功攻克了這一千年難題。
據了解,江淮分水嶺切嶺段是全引江濟淮挖深最大(深達46 米)的地方,創下引江濟淮工程開挖深度之最。
曹操兵船未能通過江淮連通水系直擊東吳,而如今淮河貨船穿越江淮分水嶺通江達海成了現實。9月25日上午,記者在蜀山一線船閘看到,四艘貨輪緩緩由北向南進入閘室,等待過閘。隨著人字門的關閉,疏水廊道開啟,閘室內水位很快下降約12米,與南側齊平,貨輪約40分鐘左右完成過閘。蜀山船閘自8月16日試通航以來,已累計通行各類船只193艘,累計載運量31.53萬噸,其中最大單日過閘16艘。
逆流,江水乘亞洲最大抽水電梯一路北上
引江濟淮工程從長江干流經樅陽引江樞紐、鳳凰頸引江樞紐雙線引江水,分別由菜巢線和西兆河線入巢湖,從白山節制樞紐接菜巢線引江水和巢湖水,經小合分線由派河口泵站樞紐、蜀山泵站樞紐提水,穿江淮分水嶺至瓦埠湖入淮河。
引江濟淮把江水從南往北輸送,面臨最大的難點是地勢問題。引江濟巢之后,如何讓江水翻山越嶺,尤其是翻過地勢高的江淮分水嶺,實現“逆流”,成為了另一個難題。為了實現水往高處流,要靠馬力十足的“抽水電梯”。
在江淮溝通部分,派河口樞紐和蜀山樞紐依靠泵站的“力量”兩次實現“水往高處流”,使其翻越江淮分水嶺,注入瓦埠湖,然后一路向北,奔騰入淮。
派河口樞紐位于江淮溝通段的起點派河口,是連接引江濟巢段與江淮溝通段輸水河道的重要梯級泵站。在這里,長江水將被抬升,高度為4.8米。
在蜀山泵站樞紐,江水將二次翻越,通過60000千瓦的亞洲最大混流泵站的抽提,每一秒鐘300噸江水被抬高12.7米,相當于四層樓的高度,一個標準的游泳池6秒鐘就能被填滿,成為江水翻越分水嶺的“大電梯”。
交匯,運河精神傳承 孕育世界“水橋”之最
引江濟淮的渠道流經合肥時,與淠史杭灌區的淠河總干渠相交。兩個世紀水利工程的交匯,是運河精神的傳承。
1958年8月淠史杭工程開工興建,歷時14年的艱苦創業中,江淮兒女用最原始的勞動工具,肩挑手抬,以日正常上工50萬人、日最高上工80萬人的壯舉,完成了近6億立方米的土方工程,創造了堪稱“人間奇跡”的治水史詩。淠河總干渠沿江淮分水嶺北側東流,經六安市至肥西縣新民壩止,經過60多年的建設與管理,不僅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減災防災效益,還為合肥、六安及沿渠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水資源支撐,成了滋潤萬家的“幸福之源”。
如今,經過6年多的建設,2萬多名建設者的奮戰,承載著千年夢想的“世紀工程”引江濟淮渠道在這里與淠河總干渠碰面,兩個重大水利工程的見面,見證著我國治水興水強國的發展之路,是運河精神的傳承和延續。
但如何讓兩條水系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一座世界級“水橋”應運而生。
因淠河總干渠比引江濟淮航道高出30多米,要保證它們互不影響各自暢通,就需要建這樣一座水上立交橋。按照國內以往輸水工程的經驗,基本都是通過地下隧洞進行“下穿”輸水,但是引江濟淮工程作為二級航道,要保證通航,所以只能設計出淠河總干渠從引江濟淮運河上凌空而過的方案,渠水只能通過架設渡槽的方式過流,這樣引江濟淮和淠河總干渠就形成了“河上有河”的立體交叉格局。
記者在淠河總干渠渡槽處看到,外觀藍色的鋼結構渡槽宛如一條長虹橫臥在江淮運河上,兩條河道垂直相交又“江水不犯河水”,各自流淌,形成了一座“河上有河”可通水行船的“水上立交”奇觀。
引江濟淮淠河總干渠鋼渡槽采用三跨鋼結構桁架式梁拱組合設計,主跨跨度達到110米,比世界著名的德國馬格德堡水橋還要長3.8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通水通航鋼結構渡槽。
而在渡槽幾百米之外,引江濟淮二期合肥水源工程即將動工開建,該工程擬從江淮溝通段與淠河總干渠渡槽交口的東北角采用箱涵取水,經泵站提水,采用箱涵輸水至淠河總干渠進行補水,提水高度30多米,承擔引江濟淮向合肥市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眾興水庫和淠河總干供水區范圍的補水任務,消納引江濟淮合肥市城市供水主要增供水量,建成后,將成為合肥的第二大主水源,和現有的大別山水庫群一起,形成“兩源一備”的城市供水格局。預計30個月之后,江淮運河水將通過該工程與頭頂上的淠河總干渠實現真實意義上的交匯互通,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馬翔宇 張劍 任逸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