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江淮分水嶺北側的引江濟淮淠河總干渠渡槽,外觀藍色為主的鋼結構渡槽宛如一條長虹橫臥在江淮運河上,兩條河道垂直相交又各自通水通航,形成了一座“河上有河”可通水行船的“水上立交”奇觀。而這一世界之最,用材也很有奧秘。
引江濟淮渠道流經(jīng)合肥時與淠河總干渠相交且兩條水系水位高差達36米,為保證合肥市的重要供水渠道不中斷,工程建設時,將原淠河總干渠裁彎取直,建設一座可過水通航的渡槽天橋,引江濟淮渠道“下穿”淠河總干渠而過,一座空中“水橋”應運而生。這是世界跨度最大的通水通航鋼結構渡槽,總長350米,其中鋼結構全長246米,鋼渡槽主跨110米,是跨徑世界第一的鋼結構通航渡槽。
引江濟淮合肥建管處高級主管李東旭介紹,引江濟淮淠河總干渠鋼渡槽采用三跨鋼結構桁架式梁拱組合設計,主跨跨度達到110米,比世界著名的德國馬格德堡水橋還要長3.8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通水通航鋼結構渡槽。
“引江濟淮工程作為二級航道,它還要保證通航,所以設計出淠河總干渠從引江濟淮運河上凌空而過的方案,渠水只能通過架設渡槽的方式過流,這樣引江濟淮和淠河總干渠就形成了立體交叉格局。”李東旭說,渡槽為6級航道,可通行100噸級船舶。
據(jù)了解,一般的行車橋梁,車重遠小于橋重,是以大馱小,但是淠河總干渠渡槽承受著源源不斷供往合肥的水,水重近4萬噸,相當于約2萬輛小汽車或25輛高鐵列車的荷載,而橋重只有近2萬噸,水重是橋重的2倍,是典型的以小馱大,可以說顛覆傳統(tǒng)意義的。
此外,渡槽設計成兩幅既考慮到一幅荷載過大,又有個重要的作用,當一幅需要檢修時,另外一幅還可以保持水流暢通,使供水不受影響。
記者發(fā)現(xiàn)渡槽內壁不是平整光滑的,而是呈現(xiàn)波浪形。“淠河渡槽內水體為居民飲用水,為保障鋼結構耐久性,避免鋼結構防腐涂裝對水體的污染,水槽均采用不銹鋼復合板,與水直接接觸的迎水面為4毫米厚的食品級316L不銹鋼,采用軋制工藝進行復合成型。比普通保溫杯材料安全性還高。”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張劍/文 王士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