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在安徽省肥東縣店埠鎮的一處百畝農田,連片的水稻長勢喜人,金燦燦的稻穗顆粒飽滿。再過幾天,這片稻田即將迎來開鐮收割的豐收時刻。
水稻收割后,經過加工,很快就會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變成一碗碗香噴噴的米飯,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安徽糧食產量很大。2023年,安徽夏糧產量位居全國第三。近年來,安徽大米等糧食產品與電商渠道加速融合,催生出不少“爆款”產品,安徽大米的品牌影響力、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也得以不斷提升。
▲位于安徽省肥東縣店埠鎮的一片稻田,水稻長勢喜人,即將迎來收割。 劉玉才 攝
優質大米,日銷五千單
在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一款安徽大米已經銷售了幾萬單,深受全國消費者的好評,復購率頗高。這款名為“鄉谷坊”的大米,是位于安徽合肥的聚道農業集團通過標準化種植、精細化加工生產出來的。
“我們種出的稻米,外形狹長,煮出的米飯香氣濃郁,口感豐富,營養價值很高。”聚道農業總經理程旭介紹,公司成立以來,通過與地方政府、科研院校、國有農場、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合作建設綠色生態種植基地,從大米的選種,到播種、育秧、種植,再到后期的生產加工,全流程嚴格把控,確保了大米的品質和口感。不僅如此,公司還建立了產品溯源體系,消費者收到產品后,只要掃一掃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清晰直觀地了解到大米從田間到達餐桌的整個過程。
▲技術人員在稻田查看水稻生長情況。 劉玉才 攝
有了好產品,如何能從眾多農產品中“出圈”,最終到達終端消費者,是聚道農業一直以來面臨的問題。
“以往,我們的產品基本上依賴線下批發等渠道,產品的銷售半徑小、品牌影響力有限,回款也比較慢。我們因此也一直在思考、探索新的增長路徑。”程旭說,2018年,看到新電商拼多多異軍突起,考慮到自己公司與平臺契合度很高,于是決定試水電商銷售,組建團隊,并注冊了“鄉谷坊”品牌,開始了線上運營。
“剛開始做電商,我們完全沒有經驗,起步階段,平臺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支持,包括運營指導、產品補貼等等。”程旭說,在平臺的加持下,“鄉谷坊”的線上銷售增長很快,入駐拼多多第一個月,就賣出了五十多萬元,這讓剛組建的電商團隊備受鼓舞。
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鄉谷坊”在拼多多大米暢銷榜穩居前列,月銷售額達三百多萬元,日銷量最多時可達五千單。
七色糙米,線上賣斷貨
無獨有偶,作為安徽本土知名品牌,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近年來也逐漸從傳統的商超等線下渠道向線上渠道發力。
成立于2001年的燕之坊,是一家專注于粗糧及其精深加工產品為主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在二十多年的發展里,逐漸在五谷雜糧及其精深加工產品上形成專業能力,成為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食品企業。
公司電商經理韓建軍介紹,在傳統渠道日趨飽和的背景下,公司一直在挖掘增量市場。2020年,公司開始嘗試在拼多多銷售。當年,就實現了近百萬元銷售額。到2022年,通過電商團隊的不斷努力,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近1300萬元。
韓建軍介紹,燕之坊根據電商平臺消費者的需求反饋,從最初的五谷雜糧單品,不斷研發、迭代新品,目前已經有數十款產品。其中,針對消費者健康膳食需求和節約時間需求,他們選用安徽安慶的優質大米,自主研發出“免浸泡七色糙米”,在平臺百億補貼、萬人團等資源的加持下,更是供不應求,常常賣斷貨。目前,這款單品在拼多多平臺的單月銷量高達50多萬元,穩居站內糙米暢銷排行榜第二名。
▲燕之坊生產的七色糙米,在線上十分暢銷。 劉玉才 攝
登陸“多多豐收館”,安徽米從源頭直達全國大市場
作為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一直致力于打通產消兩端,讓更加豐富多彩的地道風物被端上消費者的餐桌,同時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在“2023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來臨之際,9月15日,拼多多正式上線“多多豐收館”,投入10億資源包,聯合平臺30萬商家與全國各大農產區共慶豐收。
此次豐收館匯集來自全國1000多個農產區的米面糧油、肉禽蛋奶、蔬菜水果等50萬款農副產品,其中就包括“鄉谷坊”大米以及“燕之坊”糙米。借力電商,這些安徽優質農產品得以從源頭直達全國大市場。
據了解,百億補貼將對入駐“多多豐收館”的農貨進行全面覆蓋,進一步促進各地農戶不僅有個好收成,也能賣個好價錢,豐產又增收。在平臺百億補貼等資源的支持下,安徽大米已經迎來銷售旺季。
前不久,在農業農村部發起的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活動上,拼多多也作為互聯網的代表亮相。作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已經連續多年參與豐收節金秋消費季,助力全國優質農產品出山進城,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本次豐收節將一直持續至9月30日,推動各大農產區優質農貨直連中秋節餐桌,讓消費者感受豐收和團圓的雙重喜悅,打開拼多多app,搜索“豐收節”“多多豐收節”即可直達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