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一片玻璃可以比紙更薄,可以隨意彎曲折疊,可以替代外墻發光發電……近日,記者在科創氛圍濃厚的安徽自貿試驗區蚌埠片區看到,創新賦予“玻璃”無限可能,從“追趕”到“領跑”,這里的“新型顯示”驚艷世界,力推蚌埠自貿片區更高質量發展。
安徽自貿區蚌埠片區
聚焦自主創新,擦亮國際“顯示度”
30微米,也就是0.03毫米,這是目前工業化最薄的可折疊玻璃,玻璃厚度僅為A4紙厚度的四分之一,而彎折壽命突破100萬次。這個讓世界為之驚嘆的柔性可折疊玻璃就是在安徽自貿試驗區蚌埠片區研發、生產,即將廣泛應用在折疊手機及其他終端,成功打造出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首條全國產化超薄柔性玻璃產業鏈。
中國工程院院士、玻璃新材料技術專家彭壽說,以安徽蚌埠為代表,中國在新型顯示玻璃、新能源玻璃、特種玻璃等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根本性轉變,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跨境電商
得益于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的科研力量,蚌埠市是中國唯一能生產顯示產業所需全部玻璃品種的地區,擁有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9個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成功研發出世界最薄0.12毫米觸控玻璃、世界領先30微米柔性玻璃等一系列“中國首創、世界第一”的創新成果,讓蚌埠制造的國際“顯示度”閃耀全球。
安徽自貿試驗區蚌埠片區成立三年來,聚焦自主創新和自由貿易“雙自聯動”,堅持創新驅動和招商帶動“兩動并進”,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依托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目前,蚌埠片區已建立了新型顯示、光伏玻璃、特種玻璃產業鏈和泛石英材料產品群“三鏈一群”的硅基新材料全產業鏈產業體系。
蚌埠港
釋放自貿紅利,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2020年9月24日,安徽自貿試驗區蚌埠片區揭牌,自此,蚌埠市進入“自貿時代”。2023年上半年,蚌埠片區實現進出口總值37.9億元,同比增長20.2%;外商直接投資(FDI)到資215萬美元,同比增長60.4%,新注冊外資企業3家;新增市場主體562家,同比增長124.8%;所在區GDP增速超全市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自貿紅利正加速釋放。
“在蚌埠片區,我們企業可以放心大膽的成長,未來三年,鴻合科技將在蚌埠市建設新型顯示生產中心、物流中心、展覽展示中心,將蚌埠產業園打造成為智慧教育新型顯示產業集群地。”作為全球屈指可數的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經營等環節于一身的行業龍頭企業,鴻合科技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落戶蚌埠片區后,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將力爭為蚌埠地方經濟和新型顯示產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創新開展出口貨物退(免)稅備案單證無紙化試點
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在制度創新方面,蚌埠片區把資源整合、制度優化、規則探索作為首要任務。圍繞產業發展,蚌埠片區一手推動賦權事項承接,一手優化海關信用管理,在中國首創雙基企業認證“綠色通道”,助力國顯、豐原等龍頭企業實現國際貿易便利化。同時,積極推進安徽自貿試驗區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完成全省首筆錯幣種提款。在營商環境、貿易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發展等領域,蚌埠片區積極探索,今年優化上報了創新事項15項。
“蚌埠自貿片區以全市約千分之三的面積,貢獻了全市約 35%的進出口額、23%的實際利用外資。” 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蚌埠片區管委會主任陳常林表示,未來,蚌埠自貿片區將進一步增強國家高新區、自貿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三個“國字號”平臺的自信心、責任感和緊迫感,以“拼”的姿態、“勝”的決心,推動貿易投資自由便利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彭園園 劉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