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有150納米、110納米及90納米電源管理芯片技術工藝,汽車電源芯片已導入客戶產品驗證中。
伴隨汽車奔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市場對汽車芯片需求持續提升。我省圍繞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出臺系列政策組合拳,著力解決“芯慌”痛點,打通集成電路和汽車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協作的堵點卡點,切實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作為一家專注于半導體晶圓生產代工服務的企業,晶合集成始終聚焦“芯屏汽合”戰新產業規劃,為了解決汽車“缺芯”問題,加速國產汽車芯片自主化,晶合成立車載專案小組,涵蓋品質、研發、市場和制造,擁有一套完整且嚴格的體系推進流程。
去年4月,在車規芯片領域,晶合集成已完成110納米、90納米顯示驅動芯片的AEC-Q100認證,同時110納米車載中控臺顯示驅動芯片、90納米車載監控圖像傳感器芯片均已量產,90納米車載操作區AMOLED旋鈕進入流片階段。今年5月,110納米顯示驅動芯片(DDIC)代工產品成功進入汽車電子領域。6月,55納米觸控與顯示驅動集成芯片(TDDI)實現大規模量產。
前不久,在合肥舉辦的首屆車芯屏生態融合發展論壇上,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國智說:“汽車芯片國產化需要發揮終端力量,以下游引領上游,以汽車帶動芯片,用市場化手段拉動建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生態。晶合集成已在顯示驅動芯片等五大產品線規劃車用平臺,具備完善的車規芯片生產條件。”
當前,汽車制造已經成為安徽的“強項”。蔡國智介紹,晶合集成將與多家本地車企建立合作,圍繞車規顯示驅動、車規圖像傳感器、車規微控制器、車規電源管理芯片等,開展技術平臺開發,依據合作伙伴所需,積極擴充產能。
(記者 鹿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