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 中安新聞客戶端 中安教育網訊 一襲白衣,看似無奇,但于王華而言,卻是他堅守初心的見證。
王華,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安徽醫科大學炎癥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實驗室執行主任,科技產業處處長,也是安徽醫科大學首個自主培養的國家級人才稱號獲得者。
1994年,王華從安徽樅陽縣的一個農村考入安徽醫科大學,至今近三十年間,他身著“白大褂”穿梭在教室、醫院、講臺、實驗室之間,完成了學生、醫者、師者、科研工作者不同身份間的轉換,但他所尋夢想的底色始終未變。
醫者擔當,現初心
王華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大學時很平常的一堂課。
“是徐叔云老先生的授課,讓我看到了科研的魅力和價值。他分享了他的研究領域和發現,并鼓勵我參與科學實驗。”恩師的諄諄教誨,讓王華走出了剛入大學的迷茫,找到了從醫的方向。
徐叔云是我國著名藥理學家,我國抗炎免疫藥理學和臨床藥理學創始人之一,也是安徽醫科大學藥理學專業的創始人。
“醫學臨床離不開科研。”從此,這個想法在王華心中生根。他開始發奮學習并順利考上了本校研究生,跟著導師專心做基礎科研,這一干就是近10年。
2014年,已是教授的王華做了一個令眾人不解的決定:回到臨床當一個住院醫師。
原來,王華一開始就想好了,要兼顧科研與臨床,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到臨床,為肝臟病患者發現更多“良藥”“良方”。
那已是王華本科畢業的第15個年頭,醫院同事多是比他小很多的學弟、學妹,當初的同學也已當上了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但他依然放平心態,一口一個老師跟著學。“臨床上他們經驗多,他們就是老師。”
青衿之志,屢踐致遠。
2022年9月,由王華主持的項目《肝損傷炎癥與修復》成功入選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實現了安徽醫科大學該類項目歷史性零的突破,王華也成為該年度安徽省屬高校榮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雙杰之一。
保持韌性,做科研
“這對我而言,反而是清零,一個全新的開始。”談及榮譽,王華很“輕描淡寫”的帶過了。
但事實上,每一項成果的獲取都絕非易事。結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圍繞肝臟損傷炎癥與修復,尤其是“酒精肝”問題,王華埋頭研究了20多年。
他發現,衰老、高脂飲食、炎癥對于肝臟的自主修復功能影響頗深,尤其是炎癥,在晚期的肝弦化肝硬化、肝癌等病癥中都發揮著核心的作用。而《肝損傷炎癥與修復》這一項目對找到其中的主要機制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科研得來的成果能更好的反哺臨床,讓王華嘗到了“甜頭”,也是他坐穩“冷板凳”、在科研道路上源源不斷熱情的來源。
“科研人要有韌性,不輕言放棄,同時也不能追求‘時髦’。”王華表示,科研界也會出現新的流行元素,但絕不能迷失自己的方向。
近年來,安徽省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設立了高校人才專項獎補資金,激勵高校加大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力度,為科研人員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對此,王華也深有感悟。“我成長的每一步,無不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王華告訴記者,特別是獲得國家杰青項目之后,主管部門實施了專項支持計劃,并不斷優化科技評價指標,支持他們潛心科研。
“可以說,我們信心更足了,決心更大了,希望能有更多創新性、引領性的成果。”王華說。
當好“嚴”師,育人才
2007年至2014年,王華在美國國立研究院酒精研究所肝病實驗室留學,也有了留在國外高薪就業的機會。
“有過心動,但還是想回到初心。”王華希望通過自己的選擇,起到一點帶頭作用,讓更多有條件“走出去”的人,學成歸來助力家鄉醫療事業的發展。
像當初王華遇到徐叔云教授一樣,也有不少醫學生因為王華,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希望自己也能厚積薄發,不斷積累,以后成為一個更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今年剛考入王華“門下”的王娟說。
在醫學人才的培養上,王華秉承“嚴”師出高徒。除了日常的學習,王華還要求學生們每周完成5篇文獻閱讀。他認為,醫學生要在扎實的經典理論知識學習基礎之上,不斷開闊視野。
截至目前,王華已經培養了5個博士生,17個碩士生。其中,博士生中3個正在海外“求學”,1個已經博士畢業,回到母校就業。
“最讓我驕傲的是我的學生,畢業后也在各個崗位上擔任重要角色。”王華說。
桃李芬芳,教澤綿長。于王華而言,一旦穿上行裝,就要身體力行。一旦走上崗位,就要全心投入。未來,王華將繼續堅守教學、科研、臨床一線,在“治病救人”和“教書育人”事業上書寫新的篇章。(記者 章蕾 張秀明 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