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寨中學/王金平 攝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給安徽省潛山野寨中學新考取軍校的20名同學回信,令人們高度關注起這座飽含家國情懷和理想信念的學校。
除了獨特傳統和優良校風,野寨中學國防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一個運轉科學、管理嚴格的基金會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而在中國,一所鄉村中學能成立教育發展基金會,并不多見。
近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再赴潛山縣,對話野寨中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簡稱“野中基金會”)終身理事會會長王勝生和基金會秘書長徐富貴,進一步探尋這所學校的成功密碼。
國勝長城獎頒獎/王金平 攝
給軍校生的獎勵最高
在野寨中學的高考錄取龍虎榜上,排在最前的是軍校生;后面才是清華、北大等其他高校。
在獎勵助學方面,學校基金會給考取清、北學生每人獎勵3000元 ;考取軍校的學生獎金高于清北,每人4000元。
“我們就想通過這些細節來塑造攜筆從戎,報效國家的濃厚校園氛圍。2021年開始,學校又專門設立‘國防七校獎’,獎勵考取為我國軍工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稱‘國防七子’的學校的學生。” 野寨中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簡稱“野中基金會”)秘書長徐富貴告訴記者。
據了解,截至目前,野寨中學共設有15個獎項,包括“國勝長城獎” “國防七校獎”“華東五校英才獎”“求是獎”“烏以風獎”“871春暉品格獎”等。
據徐富貴介紹,上述獎項資金全部來源于 2012年6月18日成立的“野中基金會”。
按照野中基金會章程,籌集的資金主要用于獎勵優秀學生;資助貧困學生;獎勵優秀教職工;幫扶家庭困難的教職工;按照捐贈者意愿設立的資助項目;能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其他項目。
“無論是獎學助學,還是國防教育,都離不開強大的經濟支撐,我們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依靠廣大校友和社會愛心人士的捐贈, 我們都叫它‘野中基金會’”。
放棄高薪來當零薪理事長
“匯八方涓流、襄教育大業,發動和凝聚校友及社會各界的力量,獎學助學, 獎教助教,推動安徽省潛山野寨中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是野中基金會創辦宗旨,并一直延續至今。
在中國,一所鄉村中學能成立教育發展基金會,并不多見。
“早期學校僅有一個針對貧困生的救助經費,資金來源主要是一些校友和社會愛心人士的捐贈。但有一個很大的局限性就是資金管理不方便。”徐富貴說。
2010年,上海校友王新紅提議在學校成立一個教育基金,并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這一提議得到很多人支持。經過一年多籌備,2012年6月18日,野中基金會成立。
由于基金會是獨立法人單位,需要一位法人理事長,大家認為野寨中學原常務副校長王勝生是最合適的人選。
此時的王勝生早已退休,被一家私立高中高薪聘請為校長。
王勝生也很清楚:一旦接受這個“邀請”,就必須放棄每年十幾萬元的優厚待遇。基金會屬于公益事業,法人理事長沒有薪資,只有微薄的津貼。
“這個事我沒有猶豫。”王勝生告訴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我對野寨中學是有特殊感情的。”對于王勝生來說,這是他第三次進入野寨中學工作。1967年,王勝生進入野寨中學工作,任班主任兼數學老師。1986年,他調到潛山縣教委從事中學數學教研員工作。1991年,王勝生被組織安排到野寨中學擔任常務副校長,分管教學工作,“我是三進野中的老人了”。
不少大學派人來取經
盡管是一只山村中學的教育基金,但是募資規模卻超越了國內不少大學基金。這歸功于數以萬計的“野中”校友和社會愛心人士的饋贈。
野寨中學擁有80年的悠久歷史,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依陵建校、以校護陵的中學。奉獻愛心、回饋教育的傳統自建校就有,傳承至今。野中校友中,更是有不少大名鼎鼎的企業家。
2013年,正值野寨中學70周年校慶,野中基金會就收到1200萬元的捐贈。據介紹,截至目前野中基金會接受捐贈的資金共達到數千萬。
“國內有些高校私下跟我說‘很羨慕’,說(我們)一個高校做個校慶,宣傳那么長時間,最后也就集了幾百萬,你們學校作為一個山村中學,居然能籌資上千萬。”王勝生告訴記者。
事實上,經常有國內高校界人士到野中基金會取經,想了解為什么野中基金會辦得那么好?
野中基金會的秘訣是: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較為嚴格的基金會章程。對基金的使用方法、資金管理、保值增值、財務要求做了詳細規定。
“基金會經費必須規范使用,它是保證基金會公信力的一個非常重要指標。”徐富貴稱,“舉個例子:按照財務要求,基金會每年公用經費不能超過當年籌措資金總額的8%,但是基金會從成立到現在,每年基金會的公務開支都控制在1%以下”。
因此,基金會在校友心目當中信譽度非常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野寨中學校友告訴記者:大家普遍都認為募捐的每一分錢都用到了學生或者公益事業上。而正是這種信任感托起了“野寨基金會”。
基金會的“霸王條款”
2013年年底,幾位重要的野中校友跟野中老師進行過一次探討。
大家達成的一致意見是:“野中基金”如果想長期存續或者能夠發揮更大作用,就必須保值增值,“要想辦法去理財。”
但另一方面,學校基金會資金總額并不高,無法去委托專業理財機構;而存銀行,利息又太低。
最終,野中基金會決定委托校友代為理財,用錢生錢。
“但是這是校友們和社會人士愛心捐贈的錢,萬一虧了我們沒法交待。基金會就跟校友間會簽一些,算是‘霸王條款’吧。”王勝生告訴記者。
這些“霸王條款”有兩個核心規定:一是必須保證本金安全;二是必須保證10%年化收益。“達不到的由對方補,超出的部分,雙方五五分。”
說是“霸王條款”,但其實和市面上的保本理財不同,本質上還是優秀的野中校友們用自有資金為“野中基金會”托底。
試水從“浦江基金”開始。2012年,野寨中學上海校友會曾進行過一個倡議捐款,唐義旺、芮立平等校友共同出資設立浦江獎學金,籌集20萬,用于獎勵每年高二年級學生在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與第二學期學業水平測試中總評位居年級理科前75名與文科前25名的優秀學生。2013年野寨中學70周年校慶,幾位校友再次募集50萬元。兩次捐贈后,“浦江獎學金”規模達到70萬元。
2013年,由楊曉兵、金美橋和芮立平三位校友聯合與野中基金會簽訂代為理財協議,將70萬的“浦江獎學金”交給三人管理,保證基金每年保底增值10%,達不到10%由三個人補齊。
“這個效果就非常好,這樣學校至少是沒有風險,每年70萬的本金,保底是10%,就是說每年可以實現7萬的收益,基本可以覆蓋基金的獎勵支出。”芮立平在接受安徽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2015年和2019年,芮立平等三位校友按照學校要求分兩次把理財收益部分轉入基金會,一次48萬,另一次是96萬,總計144萬。目前賬面剩余價值仍有166萬。
通過這次嘗試,當初的70萬已經變成310萬,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按照協議規定,超出的收益部分,由雙方平分。“當然,我們的校友很可愛,說這個錢也是校友捐的,他不要,全部給基金會。”王勝生說。
“當然,野中基金會也并不是說每一筆資金都要拿來交給我們做理財。未來基金規模做大了,應該探討由專業機構代為理財,當然肯定是保底性質的基金,不能賠了,賠了沒法跟社會交代。” 芮立平強調。
“默默無聞”的捐贈者
對于野中基金會的未來發展,校友們的想法很多。
一位校友就直接拎了10萬塊錢來到基金會辦公室,“他要捐錢專門做品格教育,而且要求匿名。”徐富貴說。
實際上,當前很多校友正在推動建立一個“品格教育成果推廣基金”。一位企業家看到野寨中學報道后,向野寨基金會捐款20萬,用于品格教育。
野中基金會相關人士透露:目前已收到48萬元捐款,未來將作為品格教育的專項資金。
5月4日,海南衛康制藥(潛山)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定旺向野中基金會捐贈人民幣500萬元,用于建設野寨中學“衛康藝術苑”。
“校友們捐款后,都要求學校不要過多宣傳。”徐富貴告訴記者。而在記者獲悉的一份捐款人名單中,王文銀、楊國盛等知名企業家赫然在列。
在野寨中學校園內,藝術苑、鐘鼓樓、“啟航”石,由校友和社會人士捐建的基礎設施隨處可見。
2015年9月10日,在野寨中學建校紀念日之際,也是第31個教師節,坐落于野中校園內的抗日陣亡將士忠烈祠修繕工程正式開工。忠烈祠修繕,大部分也由校友和社會人士捐助。
在校學生每年最多只許捐1元
每年11月9日,野寨中學會發起“年度捐贈”活動。旨在突出校友捐贈的參與度和捐贈的連續性,體現校友對母校的關注和支持。
野中基金會有一個特殊的規定:在校學生最多只準捐贈1元錢;校友“年度捐贈”最高限額不超過800元。
“我們做‘年度捐贈’,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捐500萬和捐1元錢,性質都是一樣的,‘愛’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徐富貴說。
2017年從野寨中學畢業的許欣,在大學學習期間和同班同學每年都向基金會捐贈1元錢。
許欣告訴記者,她在讀大學期間,參與學校組織的“年度捐贈”活動,由于還是學生,本想捐200的想法被基金會婉拒。
今年8月,研究生畢業并被蕪湖商貿職業技術學院錄用的她,把第一個月的工資除留下生活費和轉給父母外,其余的全捐給野中基金會。
基金會的人告訴她:如果有心,等將來畢業工作了記得報答父母,有余力再感恩母校。
(安徽商報融媒體 見習記者 戴賢超 政經八百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