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7月13日間,為進一步探索鄉村振興智慧,更好為我國鄉村發展建言獻策,合肥工業大學“科技興農富云都”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前往安徽省宿州市開展了調研。從宿州市當地的農業科學院再到鄉村內部,團隊以實地考察、主題訪談為主要實踐方式,對鄉村的智慧發展道路進行了積極探索,同時深刻感悟到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精神力量。
種業振興為關鍵,育種試驗促發展
在安徽省宿州市農業科學院長苗青松的引領下,團隊成員對院內農業作物育種試驗的發展現狀以及效用發揮進行了深入了解,認識到宿州農科院在精準育種技術研發、重大突破性新品種培育、優異基因資源挖掘方面的巨大貢獻。
圖為農科院農業專家帶領團隊成員前往試驗田進行學習考察
“種子是我國的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團隊成員來到農科院伊始,這段講話便映入團隊成員眼簾。農業育種技術的突破、作物品種基因的改良在我國當今鄉村發展的過程中尤為關鍵。團隊成員在負責人的帶領下,前往了院內的玉米、大豆育種試驗田,田地內是各類標好序號的改良作物品種。走在田間地頭,成員們同試驗田的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成員們了解到宿州農科院在大豆、玉米兩個學科承擔國家綜合實驗站、區試站、品種評價基地等科研平臺的建設,如今已先后培育出12個大豆新品種、17個玉米新品種。對于其輻射區域內的農村種植業產量及效益提升、農民收入增長有著極為顯著的推動作用。
實現育種技術的突破除了田地中的試驗種植,也離不開實驗室中的精細研發。跟隨著負責人,團隊成員進一步前往院內的生物育種實驗中心。負責人向團隊成員介紹道:“該實驗中心擁有著全球第三大的大豆種質資源庫、全球領先的作物基因編輯技術。”團隊成員在對該育種實驗中心進行考察的過程中發現該實驗中心多元一體,功能側重不同的實驗室協同配合,一體發展。團隊成員從抗蟲鑒定實驗室,走到基因編輯實驗室,再到品質分析實驗室、檢測實驗室、培養室......了解學習并記錄到各種先進的育種實驗設備與技術,包括作物組織研磨儀、品質分析儀以及作物病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等等。
農科學者深扎根,走好科研興農路
農科院內科學研究有序開展、作物品種不斷改良創收效益的背后是一批潛心扎根于田野的農科學者。團隊成員同宿州農業科學院大豆所負責人王路路開展了主題訪談,在訪談過程中,王路路學者向團隊成員介紹了農業科研學者們的工作經歷,團隊成員了解到學者們需要根據作物的自然生長規律開展長期不間斷的工作。同時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基于作物獨特的生長特性調整自身的生活作息,正如學者所提及的:“每年7月中旬是我們做大豆雜交的時候。到早晨七點半以后,太陽出來已經很熱,大豆的花粉就已經送過了。所以我們這個工作就需要每天起的很早,在五點半到七點半中間進行。”
“我們現在就是天天工作嘛,其實也比較辛苦,要耐得住寂寞。但整個農業科研雖然辛苦,背后絕對不是一個人,是一個團隊,科研成果產出大家有貢獻都會很高興。”王路路學者在訪談過程中對于農業科研工作這樣感嘆道。實踐團隊成員從訪談中深刻感悟到農業科研學者們的團隊凝聚力量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正是農業科研團隊的高效合作、個人的不懈努力,開創出一條科研興農的光明道路。
特色產品助振興,經濟轉型造福祉
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除農業科研尖端發力以外,也需要鄉村內部進行發展道路的守正創新。團隊成員隨后前往宿州市蘆嶺鎮南王寨村,深入鄉村實地開展了調研。團隊首先去到村內的菊花種植田進行了實地考察。“當地菊花品種多樣,以金色黃菊為代表的品種特色鮮明,在周邊地區市場上享有盛譽。”蘆嶺鎮南王寨村的駐村書記向團隊成員介紹了當地特色菊花產業的發展現狀。在同書記的交流過程中,書記向團隊成員進一步介紹了當地鄉村依托菊花特色產業的發展途徑,當地村民做出對菊花進行深加工、包裝的嘗試,延長菊花產業鏈,突顯菊花的藥用、觀賞、泡茶等價值,提升菊花系列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擴大經濟效益。此外,團隊成員還了解到蘆嶺鎮堅持推行菊花種植先進鄉村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由此一來,村與村之間協同高效發展,促進當地共同富裕的更好實現。
在南王寨村黨群服務中心,團隊成員對南王寨村的駐村書記進一步進行了鄉村振興的主題采訪。在采訪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南王寨村如今通過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和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實現了菊花種植戶和現代化農業的有效銜接形成以菊花產業為支撐,集藥、茶、食、觀光、養生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村民的實際收入得到顯著增加。書記在采訪的最后,對未來做出展望,也對團隊成員做出期許。書記希望在未來能有更多的青年人才流入鄉村,在人才的引領帶動的作用下,開拓鄉村新的發展道路。
圖為團隊成員向南王寨村村委領導了解當地情況
圖為團隊合照
鄉村振興,任重而道遠。鄉村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協作,需要堅韌不拔的意志,需要守正創新的智慧。在此次的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也紛紛表示,自身更深刻感悟到黨與社會的號召,更清楚明白生逢其時、責任在肩的意蘊。團隊成員們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也必將相互鼓勵、潛心鉆研、提升自我,為鄉村發展、國家建設貢獻屬于自己的青春力量。(作者:張培俊 薄志昕 圖片:王航)
[廣告]免責聲明:本文為宣傳商業資訊,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亦不代表本網站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或投資行為參考,本網站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