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日,《安徽省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條例》從多方面對電動自行車通行與停放、保障做出規范。如禁止電動自行車在建筑物公共門廳、樓梯間、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車通道及其兩側影響通行的區域、人員密集場所的室內區域停放、充電。禁止違反用電安全要求,在住宅內充電或者私拉電線和插座充電。
如今《條例》已實施近半年,合肥市內各小區的飛線充電整治情況如何?近日,記者走訪了10個小區探訪調查。
紅旗廠小區一插線板單元樓系在單元門上
小區樓道堆放雜物 居民“飛線”充電
廬陽區無為路與環城公園南路交口北側有多個老舊單元樓,“我們這幾幢都屬于同一個小區,但只是分為單獨出入口。”一位自稱為該小區提供物業管理服務的合肥天水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說道。
其中,3幢的入口旁貼有溫馨提示:“廣大業主請不要飛線給電瓶車充電,這樣極易漏電發生觸電事故和電瓶車爆炸燃燒事故。請飛線充電的業主自行拆除,不然后果自負。另外,樓道內不要堆放易燃物品,有此現象的請自行處理,不然物業將作無主處理。”
然而,小區內飛線充電和雜物堆放的情況卻仍然存在。當日,該小區1幢2單元樓旁停放著三輛電動車,一條黃色的長線從三樓的一戶人家窗戶翻出,順延至其中一輛電動自行車上。
在小區4幢出入口處的電動門旁,一個光纜接頭盒從空中的線纜上“墜落”至小區外墻護欄上;4幢2單元的信報箱上,兩個插線板被放置在上方,線的另一端則被接到了居民的家中。而在“飛線”旁還有一家位于小區里的餐飲門店正在營業。在小區部分樓棟中,還出現了雜物堆積在樓道的現象。
“小區里沒有充電樁,我們充電只能自己拉線,但物業有時看到會制止。”一位路過的居民說道。
公園新村違規停放充電電動車通知單
飛線“路”過燃氣管道
位于長江西路的紅旗廠小區是合肥市蜀山區首個使用非機動車智能管理平臺的老舊小區。2020年10月中旬,紅旗廠小區曾對原有的老車棚進行改建,電力線路增容,引進了非機動車智能管理平臺。
8月17日,記者來到紅旗廠小區發現,某單元樓前,一條數米長的插線板一頭從居民家中的窗戶延伸出來,另一頭“飛過”燃氣管道和燃氣表,拖至單元樓鐵門附近的電動車旁。
其中,在距離非機動車車棚不足十米處某棟居民樓前,一個帶有防水罩的插座擺在一樓某戶業主的窗檐上,插座的另一頭則掛在二樓的電纜上。此外,現場還有部分插線板從窗口“飛”出,插座另一端的電線則系在單元樓門上或放置單元樓鐵門附近。
“電動自行車亂停亂放,飛線也比較多,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紅旗廠小區黨委副書記叢培紅介紹,該小區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配套設施老舊。
東風小區居民“飛線“充電
曾經失火的小區 如今“飛線”依舊存在
瑤海區阜康嘉苑小區曾在2018年11月9日凌晨發生一起私拉電線給電瓶車充電著火事件。
8月17日,記者在現場探訪時發現,該小區內私拉電線現象仍在發生。該小區共設置了5處充電點,每棟單元樓門口基本停滿了電動車。居民從窗戶口拉下的電線互相纏繞在一起一直拖到一樓。
包河區東風小區內,記者探訪時,4棟3單元一位居民正把自己的電動車推進樓道。她表示,自己的電動車平時都是在家充電。該棟居民樓,電動車占據單元門部分空間,僅留下一人穿過的空間。此外,某棟樓道中,還擺放著一個煤球爐,爐子上面還堆放著三個泡沫箱。
東風小區共有4棟住宅樓,第4棟住宅樓前方有一處斜坡,斜坡盡頭設置了兩個非機動車車庫。車庫工作人員說,雖然車庫能充電,但居民更愿意將電動自行車放置在家門口充電。
廬陽區無為路與環城公園南路交口北側小區一棟居民樓出入口旁
“飛線充電”為何大量存在 充電樁“稀缺”或是原因之一
2022年9月1日起實施的《安徽省消防條例》和2023年3月1日施行的《安徽省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中均對電動自行車充電、停放問題進行了規定。但在探訪中,記者發現,老舊小區因空間限制、充電樁數量、充電費用等原因,禁止飛線其實并不容易。
合肥天水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服務的無為路上的這個小區沒有安裝充電樁的條件。“之前也有安裝充電樁的人來看過,但水表箱前面無法安裝充電樁,這里到了晚上機動車都停滿了,幾乎沒有空間集中停放電動自行車。”但小區所屬的廬陽區三牌樓社區工作人員則表示,此前該小區曾有過安裝非機動車充電設備的計劃,但遭到了部分居民的反對。
家住阜康嘉苑小區的王女士(化名)認為,自己下夜班回來后,小區非機動車充電區域已經沒有位置供她充電。該小區物業負責人黃女士則坦言,小區空間較小,現有的充電樁無法滿足居民充電的需要。
天使苑小區位于瑤海區鳳陽東路與站塘路交口,該小區內沒有設置電動車充電區域。該小區物業負責人介紹,小區此前曾設置過公共充電區域,但遭部分業主反對后拆除,居民只能以拖線的形式為電動車充電。對此,方廟街道物業辦的一名男性工作人員稱,目前安裝充電樁的相關事宜已在公示中,具體安裝情況還需要看居民的后續意見。
紅旗廠小區”飛線“”路過“燃氣表
充電“門檻”不一
記者調查發現,探訪的10個小區里除3個沒有安裝充電設備的小區外,其余小區的充電設備合計共有11家充電品牌,13種充電方式。充電方式包括掃碼進入小程序、投幣。其中,部分小區包含停放免充電費和充電免停放費。
家住阜康佳苑小區的張先生在現場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的家庭用電平均每月花費在60元左右,若自己每天都在充電樁充電,一個月下來電瓶車所需的充電費用相當于張先生一個月的家庭電費的總和。
阜康佳苑小區共有5片非機動車充電區域,分屬于3家廠商。
紅旗廠小區安裝了非機動車智能管理平臺系統,但需要交納停車費才可進入車棚充電。小區居民趙先生說,“之前有次充電花費了6元,我就不在那充了,而且每月需要交停車費,有些居民也不愿意交這個錢。”
但如今,屬地社區又為該小區居民提供了兩種解決方案,分別為非機動車停放棚內掃碼充電和5號樓前新增設的開放式掃碼充電。但盡管如此,“要想解決全部居民的充電問題,這也不現實。” 方孝飛說道。
據東風小區的非機動車停車庫管理員介紹,該小區電動車包月停放費用為21元,單次停放費用為1元。 “我自己拉線充電就不需要停車費,每月還可節省幾十塊。”小區里,一位男性居民說道。
居民:“自己拉電線充電,還是方便些”
“我家就住在一樓,如果我要去車庫充電,還要繞到后面再從下坡走回來。”家住東風小區1棟的居民說道。同樣在東風小區,家住4棟的陳女士認為,自己的午休時間只有兩個多小時,特意將車子停去車庫太麻煩了,自己接線充電比較方便。東風小區一位正準備騎車出門的居民稱,此前她的電動車都是停在地下車庫的,但自己在充電設備里投了兩次錢均沒有反應,加上別人都停在門口,她也就停在門口了。
團結新村小區位于廬陽區長江中路,小區里僅有一個非機動車停車棚。采訪中,小區居民陳先生也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無奈。陳先生曾經也是“飛線充電”的使用者。陳先生說,自己每天上班往返共30公里,電瓶車每天都需要充電。他曾嘗試過用飛線充電,但看到新聞說,別的小區因為此事發生火災,便很快放棄了。此后,他又將電瓶車停到馬路對面親戚家小區的停車棚,但堅持了1個月便放棄了。“上下班,還得過個馬路,走到小區里面,太不方便了。”
飛線充電屢禁不止 社區也很“苦惱”
此前,為解決宿松路上的紫竹苑小區居民充電難題,包河區竹西社區投入40萬資金,于2023年3月1日在物業工作人員的輔助下分別在C、D區公共區域加裝12個電動車智能充電樁,新增約300個充電端口,小區內還有11個非機動車庫。此外為防止小區突發火情,紫竹苑小區路面劃分“消防禁止停車線”,C1棟北邊建立“微型消防站”,里面配有滅火器、防毒面罩、消防車、消防錘。但小區內仍有少數居民以飛線的形式充電。
義倉社區轄區內的公園新村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義倉社區黨委書記戚海娟介紹,社區將之前收費的停車棚回收整理,用于免費給小區居民存放并提供充電功能,在小區西北部的一角還設置了多個充電樁供小區后面的居民電動車充電。
戚海娟說,平時看到有居民拉線充電,他們會將插頭拔掉,并在插線板上貼上《違規停放充電電動車通知單》。此外,社區工作人員還會在居民群內對近期發生的電動車消防事件做出提示。此前,小區物業進駐后還曾為整個小區的電線做了整理。然而,現場還有小部分居民以飛線的形式進行電動車充電。
戚海娟認為,目前飛線問題的原因在于居民的意識問題和老城區區域有限,便民充電樁不飽和,往后還需要多查看多宣傳,避免事故的發生。
“當時聽勸,后面又充上了,晚上根本管不過來,每天都提心吊膽的。” 紅旗廠小區黨委副書記叢培紅說道。
包河區仰光社區的工作人員則表示,東風小區目前屬于社區代管,此前曾聯合多部門引導居民安全停放電動車,街道社區也多次前往多個小區進行檢查督查,在平常也在線上線下想了很多辦法引導居民安全充電。“但效果不明顯,我們只能每個月集中對飛線問題、堆放雜物進行專項整治。”
該工作人員表示,與東風小區情況類似的小區轄區共有20個,安裝充電樁也需考慮地點,有部分業主不愿意在自家門口安裝充電樁。街道安全辦、社區安全辦多次統一進行專項行動,“光是插線板我們就收了很多。”
專家解讀:飛線充電不能一禁了之
安徽安泰達律師事務所沈鵬飛律師認為,隨著各類電動車和新能源汽車大量進入家庭,“飛線”充電問題將成為老舊小區治理的痛點和難點所在。“飛線”不僅影響了小區面貌,同時更存在極大安全隱患。但時下治理“飛線”充電似乎陷入了惡性循環,即業主大量投訴,基層有關單位和部門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人力集中整治,環境變好,然而一段時間過后,業主往往又會自發性地卷土重來,飛線充電依然如故,整治效果損失殆盡,“飛線”依然如故,然后又是業主大量投訴。
沈鵬飛律師說,解決“飛線”充電,需要培養小區業主的生活共同體意識,小區業主是小區治理的主體,社區需要通過支持業主成立自己的合法組織如業主大會,群策群力,發動更多業主參與小區治理,讓全體小區業主認識到,包括“飛線”充電在內的違法現象與自己的生活環境、生命財產安全等利益息息相關,從而調動廣大業主參與治理“飛線”充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此外,還需要多途徑對業主開展法治教育;教育的內容亦應有所拓展和完善。比如,通過火災案例講解“飛線”充電的隱患。讓業主認識到,社區治理“飛線”充電不僅僅是為了整治小區容貌,迎合文明創建,更重要的是為了每一戶業主、每一位居民的安全。
同時社區可與“飛線”充電業主簽訂安全責任書,強化安全意識。挖掘小區內充電資源,滿足業主對于電動車充電方面不斷增長的需求。行政執法和巡察進入小區一線,并應日常化。
沈鵬飛律師認為,社區治理“飛線”充電的力量主要依靠物業、居委會等單位,而這些單位并不具有強制執法權,只能靠勸說,效果不理想并且還容易矛盾激化,產生訴訟。長期看來,需要具有行政執法權的城管、消防等部門配合,到小區內部執法。(安徽商報融媒體見習記者 徐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