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2點,戶外氣溫接近35攝氏度,合肥市部分區域突然出現短時雷雨大風和強降水。位于合肥市蜀山區的220千伏植物園變電站雨水倒灌,合肥電網防汛預警應急管控平臺第一時間發出警報,合肥供電公司變電運維人員緊急在變電站入口處布置多重防水墻,啟動應急排水車……這些讓人捏了一把汗的場景并不是真實發生的,這是當日由合肥供電公司組織的迎峰度夏防汛應急演練活動場景之一。活動模擬在夏季高溫大負荷期間,合肥市突遭強對流天氣,部分區域發生內澇,220千伏植物園變電站、10千伏肥西縣紫蓬開閉所等處出現超20厘米積水。
“未來兩小時合肥市西南區域電網運行風險加大,請及時處置!”緊要關頭,合肥電網防汛預警應急管控平臺第一時間精準預判存在安全隱患的供電區域,同步給出輔助決策。經過兩個多小時不間斷工作,成功排除隱患,恢復電網平穩運行狀態。
“合肥市自今年5月起正式進入汛期,我們提前對全市139座35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變電站開展多輪次特巡,同步完成防汛提升能力改造,消除問題隱患63處。”合肥供電公司變電運維中心副主任楊磊介紹,該公司和合肥市測繪院、合肥工業大學等單位聯合開發了全省首個電力防汛預警應急管控平臺,于今年5月30日正式上線。
在楊磊的操作下,管控平臺清晰顯示合肥市(含巢湖及四縣)實景地圖。在這“一張圖”里,多圖層展示全市所有139座變電站、3253座開閉所地理位置和上級電源點、服務用戶等信息;86座雨水泵站地理位置,防護區域、泵站排量、上級供電電源,全市所有水系和路網等信息。平臺連接由安徽省電力公司開發的全時空生產管控平臺氣象數據,不間斷更新預報合肥市72小時降雨量。
據楊磊介紹,基于電網、氣象、市政這三部分基礎信息,依托雨量預報、地理高程、區域水系等數據,合肥電網防汛預警應急管控平臺建立城市暴雨內澇預測計算模型,從而不僅會“主動防御”更會“智慧思考”。
一旦發生強降雨,平臺結合汛期發展情況,24小時不間斷修正計算模型,模擬未來一段時期可能將受災區域,及時向變電運檢、配電運檢、電力調度等相關專業發送預警。合肥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負責人周章斌表示:“本次合肥電網電力防汛預警應急管控平臺的按期啟用,使得我們電網防汛水平再上新臺階,將為今夏城市安全供電增添一重保障。”
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輔助運維人員遠程進行應急物資和搶修人員配調,依次提供解決對策。平臺還動態更新城市水系、地理環境等變化情況,為未來城市新變電站和開閉所的選址提供參考依據。
(李巖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