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為一名左側頸內動脈顱內段慢性閉塞患者,成功經橈動脈通路運用“零交換”技術完成顱內動脈支架置入術,術后患者恢復良好。該項技術臨床應用在安徽省皖北地區尚屬首例。
該患者從2月前出現右側肢體活動不靈,上肢力量弱,言語不清,近期明顯加重,檢查發現患者左側頸內動脈顱內段慢性閉塞,遠端血管完全不顯影,CTP顯示顱內嚴重缺血,導致患者反復腦缺血發作,需要盡早手術治療。
由于該患者病情嚴重,手術風險極大,經蚌醫一附院神經內科科室討論后一直同意“零交換”技術進行介入治療。在各團隊的通力配合下,成功完成了手術,用時僅不到1小時。術后患者麻醉蘇醒后即刻自由活動,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已于近日康復出院。
據介紹,傳統神經介入手術需要從大腿根部股動脈穿刺建立通路,存在以下問題,穿刺點并發癥如皮下血腫等、術后需臥床8~24小時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部分患者不適應床上小便需留置導尿、增加患者不適感及尿路感染風險,另外需要暴露患者隱私部位。
橈動脈通路有效避免以上問題,術后患者即刻可自由活動,壓迫器解除后,僅留2mm傷口,雖然橈通路增加了醫生的操作難度,但是極大地提升了患者的舒適感和依從性。
顱內血管管壁薄,缺少彈力層,分支多。相比較顱外血管更容易出現介入并發癥。慢性閉塞是指閉塞時間超過4周,此時管腔機化,導絲和導管難以通過,如同山中挖隧道,很容易出現血管破裂等并發癥。此類手術對手術技巧以及醫院硬件條件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顱內血管的慢性閉塞開通代表缺血性神經介入的最高水平。
此外,常規的介入手術治療腦血管閉塞需要在術中進行多次交換,如導絲交換、球囊交換以及支架微導管交換,手術步驟相對較多,延長手術時間,手術風險也相對增加。而此次手術采用最新的“零交換”技術通過橈動脈使用國產最新型輸送型球囊擴張導管,球囊擴張后直接通過球囊導管釋放支架,免去手術步驟中的導絲交換、球囊交換以及支架微導管交換步驟。減少了患者及醫生的曝光時間,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縮短了手術時間。(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常誠 通訊員 蔣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