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魚——青草鰱鳙,是市民“菜籃子”里少不了的東西。每年5月份,正是四大家魚繁殖好時節。眼下,左店鎮永豐漁場開始忙著給魚人工繁殖,打針催情、授精、孵化,培育優質魚苗。再過幾天,大約5億尾“水花”將從這里“游”到全國各地,引來了安農大的一群大學生現場“圍觀”取經。
大學生組團圍觀“魚媽媽”生娃
“5月9日,實踐課第九課,產卵池維護。早上水溫19.7℃,中午22℃,水溫高于18℃,不會出現畸形苗,高于28℃,生長過快,魚苗質量差。”這是安農大動物科技學院水產養殖專業大三學生陳婷婷的筆記。
從4月30日至今,她和班級的另外5名同學來到位于長豐縣左店鎮的永豐漁場實踐。漁場負責人王磊成為他們校外實踐的“導師”。
如果前期都是打雜,那么5月12日這天,“干貨”來了。當天,天氣晴好,氣溫升高,王磊要為種魚催產。
陳婷婷早早地來到魚塘邊,和當地的工人師傅們一起,把魚塘里的“魚爸爸”“魚媽媽”們運到產卵區。“同學們,我們上次先給種魚打針,這第一針主要是提高魚卵的質量。等到下午四點左右,我們再打第二針催產針,大約凌晨余就能排卵。”在產卵池邊上,王磊一邊操作一邊“上課”。
打過催產劑后,這些種魚將放入到直徑10多米、深約1.6米的水泥池里尋找配偶,這也是它們的“洞房”。
從校園到魚塘 現場打卡長知識
王磊介紹,四大家魚雖也能自然繁育,但因“發情”、“生子”時間不同,小魚難免大小不等,而且“子孫”數量不多,不適合規模化養殖。通過打催產素讓魚產卵進行人工繁育,所用的藥劑也不會影響魚的食用安全性。從打針到產卵,一般需要8小時左右,公魚、母魚排出精子和卵子后,通過底部管道輸送到環道池,即專門的“育嬰房”內,進行體外受精,人工繁殖確保了魚卵的數量和品質,從而保障市民能每天吃到大量的鮮魚。
從產卵到孵化整個過程不能“掉鏈子”。“去年因為水質的原因,有幾個池子‘全軍覆沒’,今年,要從水溫、水質、流速上嚴格把控。”王磊告訴記者。前來實習的大學生中有4名男生,他們被兩兩分組,負責值夜班,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
大學生李姜濤說,現場實踐“大開眼界”,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干貨。“比如說,一開始孵化的時候水流速要小,快要出膜的時候就要加速。”
大概經過一個星期繁育就可以從魚卵變成水花,進行出售。
“水花”就是指剛出來不久的魚苗。王磊說,四大家魚一年繁殖一次,而夏初正是四大家魚繁殖的季節。如果水溫低于四大家魚繁殖18攝氏度臨界點,即使能產出魚苗來,基本上畸形也比較多,所以只有抓住5月氣溫水溫最佳時機進行人工繁殖,才能為一年水產養殖豐收打好基礎。
從4月30日到5月30日,大學生們要在這里度過整整一個月,期間,他們可以“圍觀”到人工繁殖,打針催情、授精、孵化的整個過程,全方位地長知識。同時,他們在課堂里學習到的知識也將在這里得到應用。
據介紹,今年永豐漁場將人工繁育花鰱、草魚、白鰱、扁魚、鱖魚等魚苗大概在五億尾。
聯合高校強技術 科學繁殖育良種
王磊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大學畢業后他沒有選擇去大城市打拼,反而回鄉自主創業。
創業初期,王磊投入1.5萬元在窯河邊建起了魚苗繁殖基地,但由于缺乏經驗、技術,面對一場大雨,王磊血本無歸。王磊并沒有氣餒、放棄,2010年又來到左店鎮承包長豐縣永豐漁場繁殖班和種魚塘口,從事四大家魚人工孵化和繁育。
長豐縣永豐漁場建于1972年,早期屬于國有漁場,后幾次易主,基本閑置。王磊接手后,秉承培育良種、服務社會的企業精神,繁育優良品種、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一步一個腳印,把長豐縣永豐漁場淡水種苗做大做強。
從初到漁場的一無所有,到現在擁有四大家魚、鳊魚、鱖魚等親本800組左右,親本培育池32畝,魚種培育池228畝,大型產卵池2個,孵化環道6個。2012年漁場被認定為合肥市市級水產良種場,2014年被認定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點。
“技術是核心競爭力。”王磊深諳發展之道。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優質種苗是養殖成功的一半,王磊利用合肥打造“種業之都”這個良好契機,積極引進新品種,向外地學習,用活自己掌握的魚苗繁殖核心技術,打好種業翻身仗。同時加強與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科技學院等院校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不斷開拓創新,加快省級漁場申報和現代化大型綜合漁場建設,打造左店地方漁業品牌,做大做強長豐縣水產苗種產業,爭創合肥地區年孵化量最大種苗場,為共富長豐目標奮勇前行。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鄭茹/文 王士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