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5日是第八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我國人口占世界的近1/5,糧食產量約占世界的1/4,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日前,記者與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所長、研究員羅志祥就如何增強全民安全意識和素養、塑造糧食安全新格局等問題進行了對話。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不放松
“我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并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羅所長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我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目前,我國谷物自給率超過95%,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必須要加強糧食安全觀教育。”在羅所長看來,我國的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與此同時,當今世界糧食安全挑戰依然嚴峻,國際糧食貿易面臨著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干擾,不穩定因素增加,實現相關可持續發展目標任重道遠。
增強愛糧節糧意識 形成良好風尚
一粒糧食來之不易,羅所長認為,想要增強全民安全意識和素養,首先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全民愛糧節糧意識,減少“餐桌上的浪費”,形成科學消費、健康消費、文明消費的良好風尚。
其次,要在農民中大力宣傳并推廣應用綠色高效的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不易落粒的新品種及新型收割機等,減少產中損失。還要推廣經濟適用的防蟲、防霉儲糧新裝具、新技術,減少產后損失;推廣綠色、環保、智能糧食儲藏設施設備,減少糧食流通環節的損失損耗。
此外,羅所長希望全社會能夠大力宣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尤其是尊重農業科技人才,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嚴守耕地紅線
當前,中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裕、供應充足、市場穩定,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展望未來,羅所長認為,中國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依靠自己保口糧,使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定。
對此,羅所長建議我國要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同時,還應全面建立糧食科技創新體系,推廣應用農業科技。“目前,我國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基本建立,已成功培育出數萬個高產優質作物新品種新組合,實現了5~6次大規模更新換代,優良品種大面積推廣應用,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良種全覆蓋。”
“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也達到了60%。”羅所長表示,科學施肥、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技術大面積推廣,病蟲草害損失率大幅降低,為糧食增產發揮了積極作用。
羅志祥告訴記者,安徽省是農業大省,也是糧食主產省,其中,水稻常年種植面積近3800萬畝,為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安徽水稻種業在全國居于前列,今年通過重大科技攻關和良種攻關項目的實施,年育成水稻新品種100個以上,創制了一批高產、優質、抗病、耐高溫、抗倒伏、氮高效等新資源,為我省水稻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我們經過十多年的研發,近期推出了‘兩優5078’新品種,產量高、品質好、耐高溫,潛力很大。”羅所長介紹到,該品種日前被評為第三屆國際稻米節銅牌獎,也被列為今年農業部發布的水稻34個推廣品種目錄其中之一。下一步,他們將與種業公司聯合開發推廣,預計在兩年時間將現有的50萬畝種植面積進一步推廣至100萬畝以上,實現更大范圍的增產增效增收。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