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每日千杯酒,不及臨渙一壺茶。”行走在春日的濉溪縣臨渙鎮,一口滾燙的大碗茶,如烈酒一般熾熱,又如春風一般輕柔,拂走游人身上的疲憊。
四合院內擺著多張桌椅,院子的東側,是一個簡陋的舞臺,供當地民間藝人表演之用;院子的西側,則是煮茶處,形式各樣的茶壺擺放在桌上,里面已經放上了本地特有的茶梗……日前,記者來到臨渙鎮“沈家大院”茶館時,茶館負責人劉錦法正和幾位本地的村民一起忙碌著燒水泡茶。
院落之內已是高朋滿座。來自河南鄭州的游客呂向前面前的茶桌上,放著一壺茶,還擺著幾碟茶點。“百聞不如一見。早就聽說過臨渙的棒棒茶了,這幾天正好有空,就帶著家人一起來了。”呂向前說,臨渙茶館吸引自己的是獨特的古樸美和濃郁的市井氣息。
臨渙鎮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柳孜運河遺址就在距臨渙不遠的百善鎮柳孜村。悠悠大運河助推了臨渙茶飲的形成。”四合院的舞臺上,臨渙本土的民間藝人周素芬向游客們介紹完情況之后,敲起大鼓,講述起歷史上隋煬帝與大運河的故事。
“我們這兒的茶,最便宜的只要1塊錢一壺。老茶客放下一塊錢,提上一壺茶,一坐就是大半天。”劉錦法告訴記者。
濉溪縣文旅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臨渙茶飲習俗源遠流長,露天茶攤始于兩晉時期,搭曹茶棚源于隋唐時代,臨街茶社興于宋元時期,館飲習俗盛于明清年間。如今,臨渙鎮上有20多家茶館,臨渙茶飲習俗已經是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臨渙人的茶桌上,往往會有花生、瓜子、開心果等茶點,也會有不少出自臨渙本地的美食,比如馬蹄燒餅。燒餅因外形似馬蹄而得名,以面粉、芝麻、豬油、蔥花等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如今,臨渙馬蹄燒餅制作技藝也已是淮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快來嘗嘗剛剛出爐的燒餅!雖然有點燙,但味道好。”曾獲得“安徽省最美廚師”的營光明彎著腰,用鐵鏟輕巧地從爐子里鏟出一塊黃澄澄的燒餅遞了過來。一瞬間,香氣四溢。
營光明告訴記者,這幾年,來臨渙游玩的游客越來越多,自己的燒餅生意也越做越大,在臨渙街上已經開了兩家店,“現在我的生意已經做到了省城合肥”。
記者離開時,臨渙鎮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傳來一陣喜慶的鑼鼓聲。原來,這是當地的民間藝人正在舉行踩街表演。獅子龍燈、竹馬旱船、趕毛驢、獨竿轎等10多種民俗表演伴著鏗鏘的鑼鼓聲接連上演。一陣陣喝彩聲傳來,不斷在幽靜的臨渙古鎮上空盤旋。(記者 丁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