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團演員在岳張集鎮張集村田間地頭表演花鼓燈。
3月28日6點,仲春的早晨依舊清冷,呂薇匆匆起床洗漱,吃點早飯,騎上電動車趕赴集合地,登上大巴車和其他演員一道向鳳臺縣岳張集鎮前崗村進發。他們將進行今年“送戲進萬村”的第11場演出。
呂薇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鳳臺花鼓燈新生代的佼佼者,擔任鳳臺花鼓燈藝術團副團長,并被列為淮南市“文化名家”培養對象。
在鄉道上顛簸了近一個小時,終于到了前崗村。大家七手八腳地搬道具、搭舞臺,村民們也都陸續聚攏過來。鑼鼓鏘鏘,春風漾漾,一個蘭花指,一記顫顛抖,將花鼓燈舞蹈的經典動作演繹得美入骨髓。《鳳登臺》《家鄉美》《歡騰的故鄉》等花鼓燈舞蹈陸續登場,給村民們帶來一場形式活潑、色彩飽滿的視覺盛宴。“還是我們花鼓燈好看,夠味!”岳張集鎮前崗村村民高麗激動地說。一通表演下來,呂薇和演員們已是氣喘吁吁。呂薇說,花鼓燈舞蹈里男角統稱“鼓架子”,女角統稱“蘭花”,演出時,“鼓架子”要把“蘭花”扛在肩上,要比“蘭花”們累得多。
3月28日,鳳臺縣岳張集鎮前崗村“送戲進萬村”演出現場,花鼓燈演員在表演傳統舞蹈《夫妻觀燈》。
村民在觀看花鼓燈表演。
花鼓燈相傳最早起源于夏代,是漢民族中集舞蹈、燈歌及鑼鼓音樂、情節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于一體的民間舞種,也是我省重要的一張文化名片,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朝劇作家孔尚任這樣描述花鼓燈:“一雙紅袖舞紛紛,軟似花鼓亂似云。自是擎身無妙手,肩頭掌上有何分。”
鳳臺花鼓燈是花鼓燈藝術的一個重要流派,有400多種語匯、50多種基本步伐,講究男女角色配合,著重感情描繪,動作細膩,扇花變化多樣,其典型動作“三道彎”,是東方舞蹈的重要特征。鳳臺縣被評為中國花鼓燈之鄉,每年送文化下鄉,花鼓燈成為必選項。
近年來,鳳臺縣始終把挖掘、繼承、宣傳、提高花鼓燈藝術為己任,依托花鼓燈藝術團和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在整理提煉傳統花鼓燈元素的同時,根據時代發展要求進行創作,其代表性舞蹈《瞧這幫鼓架子》《千里長淮一條線》《蘭花嫂》《鼓鄉俏媳婦》《板凳龍》等,不僅在國內舞臺上頻頻亮相,并走出國門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演出。鳳臺花鼓燈藝術團也被納入第二批安徽省國際交流合作基地。
為將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傳承下去,鳳臺縣接續培養傳承人,將“一團一校”作為文化大縣建設的重要抓手,積極為花鼓燈搭建展示、表演平臺,并在陳派花鼓燈藝術的發源地鳳臺縣新集鎮陳巷村建成了我省首家花鼓燈村史館,進一步讓非遺文化走入千家萬戶。
年逾八旬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鄧虹(前排右一)、張士根(前排左一)在示范教學花鼓燈經典舞蹈動作“三點頭”。
在鳳臺花鼓燈藝術團多功能演出廳,記者看到,年屆八旬的國家非物質遺產花鼓燈藝術傳承人鄧虹、張士根走上舞臺,點撥青年演員的動作細節,并現場跳上一段,演示給他們看。“鄧老師和張老師就是我們的寶,雖然年歲高了,但一有時間,他們就會來到團里走走看看,現場指導教學。”鳳臺花鼓燈藝術團團長王利梅說。
如今在鳳臺縣,乃至淮南市,花鼓燈都是大型晚會的必備演出項目。在鳳臺縣各個村級文化中心,花鼓燈更是舞臺上的主力軍。鳳臺縣通過匯報演出、巡演、送文化下鄉等形式,把花鼓燈送到百姓身邊,在弘揚非遺文化的同時,不斷豐富和活躍著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記者 李 博 通訊員 徐艷友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