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全面學習把握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奮力譜寫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六場在安徽合肥舉行。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通過多年治理,我省一些重點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和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今年全省計劃治理廢棄礦山241個、面積3.06萬畝,預計五年內我省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率將高于90%,切實提升重點區域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我省統籌推進國土空間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有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安徽建設。”省自然資源廳一級巡視員夏炎介紹,我省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增強能源資源安全供應能力,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據統計,全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8115.23萬畝、7145.08萬畝,全省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約22%。
近年來我省推進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等重大工程,實施青弋江(涇縣段)等6個省級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推進全省生態保護修復向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轉變。
同時,我省還重點實施了長期歷史遺留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截至2022年,我省已修復廢棄礦山2980個、治理率84.2%,已修復面積29.8萬畝、治理率67.3%,一批“以用定治”市場化礦山生態修復成功案例受到好評。
夏炎介紹,我省將全面落實生態修復規劃,根據《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突出“巢湖生態綠心,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生態屏障,長江、淮河、新安江、江淮運河生態廊道”對國土空間生態功能的骨架支撐作用,構建“一心兩屏四廊多點”生態安全格局,謀劃建立重點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庫,指導皖北6市實施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
據介紹,今年全省計劃治理廢棄礦山241個、面積3.06萬畝,預計五年內我省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率將高于90%,提升重點區域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在開展20個部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基礎上,我省將在2025年之前實施完成一批省級試點,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統籌推進試點地區的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生態保護修復,優化試點地區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