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政府工作報告》,倍感振奮。我關注的是報告里關于鄉村振興的內容,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重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其中基本醫療有保障是我關注的內容。現在要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由于我了解到的情況是,目前鄉村醫療結構仍很薄弱,希望后面能聽到更多關于這方面的政策變化。我自己提出的建議也是針對鄉村醫療的。”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徐曉嬋此次參加全國兩會,結合自己健康扶貧的經歷,為加強村醫隊伍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水平,助力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12月15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2023年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徐曉嬋介紹說,據不完全統計,在農村的返貧對象中,因病返貧約占60%以上,并呈上升趨勢。“醫療保障等問題,始終是廣大農村群眾不敢放開消費的重要原因。鄉村醫療、教育同時也是在外務工人員考慮返鄉創業時顧慮,農民醫療保障問題已成為中國農村社會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是鄉村振興能否吸引人才返流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她說。
徐曉嬋介紹說,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問題長期存在。上世紀60到70年代,赤腳醫生的出現,極大緩解了當時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狀況,為中國的健康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隨著社會發展,赤腳醫生執業的合法性及規范化受到關注。“赤腳醫生及早期鄉村醫生均為半農半醫,沒有固定薪金,主要依靠藥品差價獲得報酬。隨著藥品零差價及醫療規范管理,鄉村醫生的診療收入下降;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村人口轉移,鄉村醫生工作量及收入進一步下降,村醫出現逐漸流失。”她表示,盡管采取一系列措施,由于職業認同感差、收入低、工作環境等因素,村醫仍在不斷流失,“鄉村醫生職業困境可見一斑”。
徐曉嬋認為,基層診療能力的薄弱,是我國難以進行分級診療的關鍵。在分級診療不完善的情況下,老百姓扎堆前往三級醫院就診,造成醫療擁堵。為緩解這一問題,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大型三級醫院,繼而產生的虹吸效應,導致基層醫療人員招聘難,醫學臨床本科生考研率持續保持在較高水平,就業意向多在三級醫院。“一方面是三級醫院招聘標準不斷提高(碩、博、規培),出現崗位競爭;另一方面是鄉村醫生招聘標準、定向委托培養標準不斷降低,仍難以招到足夠的人才。”她說。
徐曉嬋建議,從國家層面認可赤腳醫生、鄉村醫生在歷史上為國家健康事業做出的貢獻,以及在近期疫情防控中為農村地區穩定做出的貢獻,并給予一定補貼;深化改革鄉村醫生薪酬制度。
她建議,重新制定三級醫院建設標準,將鄉衛生院建設成為一級醫院標準,距離城市較遠的地區設立中心衛生院并建設成為二級醫院標準,縣市級醫院建設至少一所三級醫院,為將來制定切實可行的分級診療制度打下基礎。
“對標鄉村教師培養計劃,對偏遠地區薄弱衛生機構制定特殊幫扶政策。”徐曉嬋建議,加大對鄉村醫生職業的宣傳,增加鄉村地區定向委托培養鄉村醫生數量,適量補充護理、中醫、全科、公衛方向定向委托培養人才;考慮醫學專業性強、責任重大,醫學臨床專科年限應增加到四年,且必須經過三級醫院實習一年并考核合格;引導醫學臨床本科生早就業,減少扎堆考研;編制與非編制人員同工同酬,非委托培養且無編制應屆畢業生,首次簽約聘用年限不超過三年,建議兩年,以提升本科畢業生就業意向。
她還建議增加鄉鎮衛生院編制,將鄉村醫生、護士等醫療工作者全部納入到鄉鎮衛生院統一管理,逐步取消村醫的存在,不再增加鄉村醫生證;重視鄉村醫生年齡結構,避免扎推退休;衛生室作為衛生院的衛星站由衛生院統一管理;衛生室與衛生院之間醫護人員根據具體情況可以相互流動,或針對偏遠人少的村組安排定期坐診、巡診;加大對鄉鎮衛生院的規范管理及幫扶力度;完善鄉村醫生、護士培養計劃,制定鄉村醫生、護士繼續教育及進修計劃,完善考核機制,保持醫護人員不斷學習、進步,高質量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