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春,生機勃勃。近日,明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為第八批安徽省學雷鋒活動示范點。明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普及農技,當好“服務員”, 成立扶貧“智囊團”,建立農業技術數據庫,形成農業公共信息服務資源,實現農技成果與社會共享。
助力春耕備耕
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名片”
春耕備耕,技術指導很關鍵。
一大早,明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就一頭扎進姚郭村,與村黨總支書記楊雪研究產業發展,就艾草種植技術進行深入交流和科學指導。
這個村著力推進打造艾草主導產業,培育1萬畝富硒艾草,謀劃形成集研發、旅游、灸療、康養為一體的三產融合基地。
明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技術支持成為該村打造主導產業的重要助力。去年2月,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第3號公告批準發布的102項安徽省地方標準中,由明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導制定的DB34/T 4117-2022《艾草大棚扦插育苗技術規程》位列其中,這是繼《中藥材栽培技術規程 艾草》《中藥材加工技術規程 艾絨》之后,該市第3項艾草領域省地方標準。
走進明光市澗溪鎮,到處都是春耕備耕忙碌場景。魯山村,趕時間、搶進度,加快和完善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祝崗村,種糧大戶早計劃、早落實,團購農資;農機站,站長和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村民家中,講解技術難題,推廣良種良法。
農業技術人員分片深入田間地頭,細致開展作物苗情、墑情調查,并就農業生產技術進行現場指導,與農戶深入交流,幫助加強田間管理、安全用藥,做好投入品使用記錄。“在確保產量的同時,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全力做好春耕備耕技術服務工作。”一位科技特派員說。
據澗溪鎮相關人士介紹:近年來,該鎮深入推廣綠豆、粉絲、精致稻米等特色農產品,打響產業名片,建成廣糧圩萬畝有機稻米種植基地、蒲塘明綠基地、石巖艾草種植基地等。同時,采取“公司訂單+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模式,既保證種植收益,又提高種植積極性,努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名片”。
記者獲悉,今年明光市農技推廣中心、土肥站、植保站加強苗情、災情、墑情、病蟲草情監測,及時發布信息指導農戶開展田管,同時結合科技三下鄉活動引導開展技術培訓班9場次,科技趕集6場次,接受咨詢1800人次,發放技術明白紙1萬份,電話、微信、視頻等線上指導3890人次。
成立扶貧“智囊團”
一鄉一品新格局初步形成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明光市農技推廣中心組建扶貧服務團隊,成立了“扶貧智囊團”,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關鍵和重點,立足本地產業優勢,提出“面對市場找產業、選準產業找能人、找好能人帶脫貧”的工作思路,應用“公司+基地+貧困戶+農技”合作脫貧模式,促進了明光優勢特色產業帶動致富脫貧。
農村脫貧要樹立因地制宜理念,發展特色農業,以產業提升興農。為此,明光市農技推廣中心組織實施了明光市“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劃定”工作,積極探索“兩區”劃、建、管、護、用有效模式,穩定了糧食生產,并為特色產業等留足了發展空間。
目前,明光市正積極打造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重點發展艾草、稻蝦、甜葉菊、明綠和蔬菜五大特色產業。
記者了解到,在中南部中低產田、荒山,明光市正突出發展艾草產業,打造全國“艾之都”,推動建設一批艾草種植基地;沿湖沿河推廣“稻蝦共作”模式,壯大龍蝦產業。該市還鞏固發展甜葉菊產業,做亮“甜葉菊之都”,建設甜葉菊育苗基地,開發甜葉菊茶葉,發展甜葉菊粗加工,2018年甜葉菊育苗24億株,占全國近80%;穩步增強特色雜糧產業,打造明綠品牌,發展明綠2萬多畝。
明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周福紅曾參與組織成立明光市艾草、甜葉菊、綠豆、龍蝦、蔬菜等協會,目前一鄉一品新格局初步形成。這對有效提高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發揮關鍵作用,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
創新智慧服務機制
建成“明光農業信息柵格”
為了推動明光市“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讓三農服務插上飛翔的“翅膀”,明光市農技推廣中心建立了明光市農業技術數據庫,開發了農業專家決策系統觸摸屏、手機短信系統、掌上查詢系統和網絡查詢系統及明光智慧農技3.0,建設農業物聯網示范點16個,建設了140個益農信息社,初步建成“明光農業信息柵格”,系統已有2萬多用戶,形成農業公共信息服務資源,實現農技成果與社會共享。
通過網絡、觸摸屏和手機等現代通訊方式為“三農”提供信息化服務,起到農民貼身專家作用,農機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最后一公里”農業科普難的大問題,由此明光市也被列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示范基地。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梁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