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下午,由安徽商報聯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肥市教育局共同舉辦的第二屆“安徽考古走進合肥中小學”大型公益活動首站走進合肥市望湖小學。“安徽水下考古第一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室主任張輝走進課堂,帶孩子們一起探尋水下考古的精彩世界。水下考古人的十八般武藝、水下考古面臨的風險、神秘又充滿魅力的水下遺跡……一個多小時的分享精彩紛呈,孩子們問題不斷,課堂氣氛火爆。
水下藏著沉睡的歷史
“水下考古——揭開水下寶藏謎底的鑰匙……水下原來也能考古啊!”2月23日下午,剛走進禮堂,大屏幕上的標題就吸引了孩子們目光。懂考古會潛水的張輝隊長走上講臺,孩子們眼睛里的好奇更多了。
“同學們,大家了解什么是考古嗎?知道水下考古嗎?”現場同學們踴躍舉手。“我知道,考古就是發掘文物”,“水下考古就是在水下挖文物嗎”……張輝娓娓道來:“考古實際上是通過對發掘出來文物和遺跡現象進行分析判斷,了解和還原過去的歷史,探索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規律,屬于人文科學的領域。”
至于水下考古,張輝從“南海一號”的故事講起。“1987年8月,交通部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合作在廣東省上下川島附近的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萊茵堡號沉船時,打撈出了二百多件宋元時代的瓷器和銀錠、銅錢等物品。后來考古人員還意外發現了深埋在23~27 米之下的另一條古代沉船。后來,它被命名為‘南海Ⅰ號’。”張輝告訴同學們,從目前來看, “南海Ⅰ號”是我國水下考古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好沉船,出土文物也非常豐富。2米多長的金鏈子、白瓷葫蘆瓶、劃花青瓷碗……大屏幕上出現的精美文物讓不少孩子驚嘆。
“‘南海Ⅰ號’的發掘和展覽,可以體現人類悠久燦爛的海上文明,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史、造船史、陶瓷史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通過“南海一號”、“華光礁Ⅰ號”、“碗礁I號”“丹東一號(致遠艦)”等一個個水下遺跡的發掘故事,張輝帶同學們走進水下考古的神秘世界。
水下考古要掌握“十八般武藝”
潛水員中最會考古的,考古人中潛水最好的……水下藏著沉睡的歷史,那發掘這些歷史的人要具備哪些本領?張輝告訴孩子們,水下考古學是考古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又是一門邊緣學科,需要很多相關學科的技術支持,如海洋勘探技術、潛水工程技術等等,因此水下考古人常常需要掌握“十八般武藝”。中國的水下考古起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迄今為止,我國已先后開展了九期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培訓,合計培訓145人。水下考古人主要從大學考古專業畢業的工作人員中選擇,除身體條件外,還要求有較高的考古與歷史專業素養。因此,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水下考古隊員,不好好學習可不行。
呼吸器一級調節器、呼吸器二級調節器、浮力調節器氣囊、氣瓶、配重帶……水下考古要攜帶各種各樣的潛水裝備,更要面臨各種不可預知的危險。張輝告訴孩子們,蛇、魚、鰻、水母、植物等生物,船體、螺旋槳、漁網、墜物等非生物,都會給考古人員帶來危險。“水下作業時,身體每下潛10米,大致相當于增加一個大氣壓的壓力。”因此,坍塌、迷失方向、暈船、氮醉、減壓病、氧中毒等,也是水下考古人員每一次下潛都可能面臨的危險。
精彩故事讓孩子們意猶未盡
水下考古不僅僅是“海底撈”,安徽江河湖泊水面之下也藏著豐富的歷史。“陷巢湖,漲廬州的傳說,同學們聽說過嗎?”張輝告訴孩子們,安徽省地處華東腹地,襟江帶淮,地跨南北,積淀了豐富而深厚的水下文化遺存,安徽水下考古近年來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廣陽城、廣陽大橋、巢湖水下古城……大屏幕上,安徽水下考古遺跡和安徽水下考古人的工作場景讓孩子們驚奇不已。
一個多小時的講座中,神秘的水下世界、生動的考古發掘故事深深吸引了合肥望湖小學的同學們。在隨后的互動環節,“小問號”們紛紛舉手提問、答題,課堂氣氛被推向高潮。提問和正確回答問題的同學們還獲得了考古盲盒、定制筆記本、水下考古照片等小禮物。
“今天聽了這么多有意思的內容,我對水下考古更感興趣了,希望將來我能夠成為考古的一員”,望湖小學五年級11班的楊辰兮說。她平時對考古文物有關注,在圖書館里會找一些文化遺產類書籍閱讀,和家人外出旅游期間,也要去當地的博物館看看。“世界很奇妙,我想多看看,增長見識,成為一個知識儲備豐富的人”。
“今天終于知道了水下考古是什么樣的了”,望湖小學五年級學生韓昱澤說。他對考古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我還記得2019年和爸爸媽媽在北京博物館看到好多唐朝和宋朝的瓷器,上面的花紋都很精美”。他說,從這些文物中能夠看出幾千年來中國歷史文化的豐富和強大,這也是作為中國人的自信和驕傲。
課堂氣氛熱烈,同學們從中受益,合肥市望湖小學(西區)執行校長姜軍非常高興。“感謝第二屆安徽考古走進中小學第一站能來到望湖小學。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活動帶孩子們走近考古,通過考古發現更深入地了解祖國悠久歷史,激發孩子們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興趣,也幫助他們堅定文化自信。”
全程聆聽講座的合肥市包河區望湖街道團工委副書記周莉認為,第二屆安徽考古走進望湖小學深受學生們的喜歡。“考古專家從青少年感興趣的角度切入,通過精彩的水下考古故事分享,帶同學們了解考古,認識水下考古,教育引導青少年進一步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高高舉起的小手,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們對考古的極大興趣讓主講老師、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室主任張輝深感欣慰。張輝表示,希望通過考古進校園活動,能在孩子們心底埋下一顆種子,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歷史文化知識。“也希望未來他們中間,能走出更多的考古專家、考古大家,將安徽考古事業進一步發揚光大。”
通訊員 周莉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 郜征/文 武鵬 任逸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