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剛和群眾在一起
“同志們要一往無前,頑強拼搏,讓明天的土橋更美好!”這是2023年1月6日上午,岳西縣白帽鎮土橋村黨支部書記孟剛在工作群發的第三條微信。誰能想到幾個小時后,這個干事風風火火的“拼命三郎”突發疾病倒在了他無比熱愛的工作崗位。
生前孟剛多次被岳西縣及所在鄉鎮評為“先進個人”“優秀村干”,他所在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和“安徽省第一批美麗鄉村重點示范村”,2020年入編《全國鄉村振興優秀案例》。
孟剛在油茶基地查看油茶長勢
放棄高薪 勇挑家鄉脫貧重擔
今年49歲的孟剛,200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擔任村干之前,他一直在沿海務工。2016年,岳西縣進入脫貧攻堅關鍵時期,曾經貧困程度深的土橋村村班子不齊,脫貧壓力大,鎮黨委、村黨支部不約而同想到了村在外能人孟剛,當時他在福建泉州一家民營企業當高管。
孟剛的爺爺曾在村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30余年,其干事作風和群眾感情給年幼時的孟剛留下過深刻的印象,于是他放棄高薪毅然回鄉投入脫貧工作。
土橋偏,土橋窮,如何讓土橋變“金橋”,帶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返鄉后,孟剛就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他想:土橋村山場面積大,一條大河穿村而過,生態環境好,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
孟剛(中)在鄉村振興夜校為群眾授課
孟剛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圍繞“山上油茶山下花,新建基地菜當家”的思路,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引導村民入股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全村改造油茶低產園2000畝,建設高標準油茶基地1000畝,實現油茶產業年創收100多萬元。2021年,流轉農民荒廢土地,發展桑園基地300畝,新建養蠶大棚5個,每年增加集體收入50萬元,帶動群眾將昔日的荒地變成“金疙瘩”。隨著采摘經濟的興起,他又發動村集體在金雞組及中心村莊周圍建成桃園200畝,支持農戶自主發展桃園100畝,桃園基地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直接帶動60戶農民務工,戶均年增收8000元。
2019年底,土橋村集體經濟純收入已超過1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實現了“美好鄉村有產業、基層運轉有保障、公益建設有經費、村莊管理有補貼、村民門口有就業”的“五有”目標。
孟剛現場指導人畜飲水工程建設
經濟發展起來了,基礎設施、鄉風文明建設也如火如荼。孟剛從群眾最急需的廁所改造、道路通暢、飲水安全、垃圾清理、污水治理等方面入手,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村部所在地的中心村通過“三清三改三化”工程,綠化村莊道路10公里,安裝節能路燈250盞,建農民健身廣場4個,建成2500平方米多功能土橋村桃花源文化廣場1座,建設停車場4座。如今走進土橋村,籃球場、圖書室、娛樂室、健身廣場、村史館等設施一應俱全。2019年,土橋村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千村萬寨展新顏”展示村、全省第一批美麗鄉村重點示范村。
“過去到處一片漆黑,現在有了夜景燈,吃過晚飯,沿河散步成了鄉親的一種休閑方式。”土橋村村委會副主任李新亮說,如今的土橋已實現“走路不濕鞋、做飯不燒柴、吃水不用抬、污水不亂排、垃圾不外擺、晨在河邊練、廣場燈下舞”的美好生活愿景。
孟剛(右二)在指導群眾發展產業
心系工作 倒在了心愛的崗位上
“今年總結大會擬在1月13日召開,在外的同志哪些不能返鄉的及時和村里聯系。”
“鄉親的田租搞準,特別是養蠶的要單獨核算下,為下一步怎么搞好養蠶業提供決策依據。”
“2022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我相信明天的土橋,力量源于團結!同志們要一往無前,頑強拼搏,讓明天的土橋更美好!”
這是1月6日上午,孟剛在土橋村微信工作群發的最后三條消息。而他的工作日志上,也記錄著農歷臘月二十二(1月13日)年終總結大會的安排。
“誰能想到上午11時許,孟書記突然雙手捂著胸部說難受,大家勸他休息下,到醫院做個檢查。他說沒關系,可能是前兩天搬機器的時候,肌肉有點拉傷了。吃過午飯后,13時許他的病情加重,身邊人立即將他送往附近的鎮醫院,搶救無果,在緊急轉往縣醫院的高速路上,14時許孟書記停止了呼吸。”李新亮眼含熱淚講述著孟剛生命的最后3小時。
在整理孟剛遺物時,大家翻出了近三年他的25本工作日志,摞在一起足有兩尺多高。日志字跡工整、分門別類,黨員信息、群眾的困難、村級經濟發展等他都記錄在本子上、掌握在心中。對未來工作的安排,一行行、一件件,細致有序。大家才知道他平日里是多么拼、多么辛苦。
孟剛(左一)在土橋村史館為調研人員講解
2022年12月27日的日志里有一封還未寫完和寄出的邀請函,上面沒有注明邀請人,但從字里行間看得出孟剛想邀請土橋村在外工作和創業的能人,春節回家之際到村部召開座談會,為土橋村的發展建言獻策。信還沒來得及寫完和寄出,他就離我們而去。
2022年12月30日的日志里,孟剛羅列著“土橋村2021年換屆后至2022年底為民辦實事19條內容”。
在一篇沒有標明日期的日志里,孟剛記錄著土橋村2023年鄉村振興座談會初步安排,記錄了時間、地點、主持人、參加人員、特邀嘉賓、會議議程等工作安排。
在講述這些日志時,與孟剛共事7年的土橋村支委余素情聲音哽咽、淚光閃閃。
“在村里各項工作中,孟書記處處以身作則,時時以村為家。村里大事小事,他也親力親為。”余素情含著淚說,到村任職后,他總是第一個上班,風雨無阻,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燒開水,打掃服務大廳的衛生。“群眾一早到村來辦事,要讓他們有口熱水喝。你們女同志在家里要照顧老人和孩子,來不了那么早。”多年來,孟剛就這樣關心村干部和群眾的冷暖。
“在村里工作的這幾年,他幾乎沒有休息日,就想為家鄉多做點事,每天一大早起床或者傍晚去村里的產業基地轉一圈,看看作物生產情況。他從來沒向我抱怨過工作累,也從未后悔過回鄉。”孟剛的妻子余新榮在回憶丈夫時一度泣不成聲。
孟剛(左四)與群眾在一起
撲下身子 他把群眾當親人
得知孟剛離世的噩耗,很多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吊唁。
“往年一般都在過年前兩三天才到家,這十幾年來,我第一次回家這么早,只為送尊敬的孟書記最后一程。”孟慶耀說。太平組的孟慶耀一直在福建泉州打工,聽說孟剛走了,非常傷心,和幾個老鄉一起在孟書記去世的第二天傍晚趕回了家。他說:“孟書記的死是土橋村人民的一大損失,回來這幾天一直睡不著覺,只要一閉上眼,腦海里總出現他的身影。”
“聽到孟書記去世的消息,我的心一直在發抖。幾年前,我丈夫去世時,孟書記來到我家安慰我們母女,鼓勵我們堅強活下去,并組織村里為我們捐款。我們一家人都感念他的好,這么好的人怎么這么早就離開了……”村民姜美玉1月6日晚上就帶著女兒從岳西縣城回到土橋村,想看看孟剛最后一眼。
“群眾的事,無論大事小事都是要事,都要重視,都要盡心盡力辦好。”回鄉后,孟剛始終把群眾當親人,把村里的事當自己的事。
夏季,土橋村常遭受山洪、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侵襲。每年汛期,村里22戶切坡建房戶的安全是孟剛最大的牽掛。據余素情回憶,2020年6月17日,縣防汛指揮部發出“有一輪大暴雨”的信息,光明組80歲的五保戶陳敬禪患有嚴重聽力障礙,無論如何不愿搬離。雨一直下,孟剛意識到危險,立即帶防汛人員冒雨上門,強行將老人轉移。凌晨兩點,一聲巨響,老人屋后山體滑坡,一塊巨石將墻推倒,將老人家中臥室的床斷成兩截。“要不是孟書記強迫我搬到前屋住,我這條老命就沒了。”老人對孟剛不停地感謝。
孟剛(左三)和群眾座談交流
孟剛甘當孤寡老人的“代理兒子”,嚴寒酷熱、逢年過節,他都要親自上門噓寒問暖。青云組徐聲雪老人無依無靠,2019年6月,老人胃病發作,每日在村衛生室掛水,但仍不見好轉。孟剛將其送去縣醫院檢查,在繳納1500元的住院押金后,又塞給他300元生活費。回家第三天,徐聲雪打來電話說得了胃癌,醫院要求準備幾萬塊錢手術費。孟剛立即牽頭為其發動水滴籌,并每隔一兩天就去醫院探望一次,鼓勵他戰勝病魔。沒想到,住院第9天的傍晚,醫院發出病危通知。孟剛趕到醫院,幾個小時后徐聲雪就去世了。孟剛親自把他的遺體送回家中,忙里忙外料理后事,當徐聲雪的“孝子”。
孟剛(右一)在養蠶大棚
五一組徐正華老人所住危房亟需改造,口袋里只有2萬元。孟剛將之當成自家事,逐戶與同組居民協商落實宅基地,然后又幫助買材料、建房、修入戶水泥路,墊錢出力,事必躬親,讓老人感動落淚。
孟剛把群眾放在心間,撲下身子為群眾服務,村民都打心眼里喜歡他、敬重他,把他當恩人。
“孟書記雖離開了我們,他堅守初心使命,無愧于黨的事業,無愧于土橋村人民。”李新亮說,“孟書記的精神,將激勵我們繼續建設好美麗的土橋村。”
(徐進群 余婷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喬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