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金融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金融助力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穩增長促發展強信心若干措施》。2月9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何毅對《若干措施》進行解讀。記者發現,《若干措施》提出包括“加大對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等十項具體措施,將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務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質效、提振市場信心,助力穩增長穩預期。
《若干措施》包括暢通政銀企對接合作機制;落實國家資金激勵政策;強化民營和中小微企業信貸服務制度保障;加大對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提升金融產品服務創新力度;降低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促進產業鏈上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發揮擔保保險增信保障作用;加大對優質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支持;營造良好金融營商環境等十項內容。
值得關注的是,針對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主要存在不好“貸”和不好“續”的問題,此次印發的《若干措施》拿出務實管用的舉措,幫助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緩解融資難點痛點。
據介紹,在疫情防控措施優化、經濟持續恢復的背景下,市場主體創新創業的信心正加速提振。據市場監管部門統計,2022年,全省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18.5萬戶、占全省實有市場主體數量的16.23%;注銷各類市場主體46.1萬戶。截至2022年末,全省實有各類市場主體近730萬戶,其中企業215萬戶、個體工商戶504萬戶,但受制于銀行機構授信條件等限制,相當一部分市場主體仍一“貸”難求。
《若干措施》提出健全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推動金融機構落實不良貸款容忍度、盡職免責、績效考核等要求,提升發放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積極性;健全融資助企便民服務長效機制,以“五進”為抓手推進金融助力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紓困;并通過設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引導資金,幫助民營和中小微企業提升獲貸率。
另一方面,受制于銀行機構風控管理要求,民營和中小微企業很難獲得中長期信貸支持,銀行機構發放的大部分貸款是一年期流動資金貸款,與企業實際資金使用期限存在錯配,企業常常被“續”貸問題困擾。
《若干措施》提出推廣主動授信、隨借隨還貸款模式,充分滿足民營和中小微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各類民營和中小微企業靈活采用展期、無還本續貸、調整還款方式、延長還款期限等形式,做好后續信貸資金安排,對符合條件的存量貸款“應延盡延”;在延長貸款期限方面,推廣中期流動資金貸款服務模式,提出年增長30%的目標。同時提出探索以市場化方式設立中小微企業應急轉貸基金,繼續發揮好各地續貸過橋資金作用,著力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資金周轉困難。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鄭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