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今天情況怎么樣?還是要適當進行鍛煉,不要一直躺在床上。走路要小心,要走得穩。防止脫位風險。”1月20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關節外科行政主任朱晨醫生對患者進行出院前的例行檢查,這位讓朱晨醫生極為關注的患者是102歲的老人張童氏。
1月11日,家住宿州市埇橋區的張童氏不小心摔了一跤,直接導致右側股骨頸骨折。臨近年關,加上老人年紀過大,在輾轉多家醫院被告知保守治療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總院打開快速綠色通道,為張奶奶點燃站立的希望。
“母親年紀太大,手術風險比較高,加上新冠肺炎剛好,很多醫生一聽她的情況就婉拒了,所以我們真的很感謝安徽省立醫院和關節外科朱晨醫生能夠接收我們。”張童氏的女兒張女士表示,當在詢問老人是否愿意來合肥手術時,老人沒有絲毫猶豫地說:“我要去,我要站起來。”
1月15日,張奶奶及家人驅車6小時冒著大雪趕到醫院,接診的朱晨醫生從醫20年,對于關節骨折有著豐富的經驗,其所在科室已收治過十幾位百歲老人,最大的一位年齡105歲。
“第一時間就安排我們入院、檢查,所有的檢查都開啟了綠色通道。第二天,醫生就在多科室會診后拿出了詳細的診療方案,所有的風險都做了應急預案,這無疑為我們打下了一劑強心針。”張女士告訴記者,在入院第三天,醫院便安排了手術。兩個半小時的手術時間里,家人們在手術室外坐立不安。當手術完成,老人躺在病床上揮手和晚輩們打招呼時,所有人都淚如雨下。“我們都很清楚如果老人手術一旦出現意外,那手術前就是我們見她的最后一面。還好,一切順利。”
記者了解到,術后僅僅三小時,老人便已恢復清醒并開始自主用餐,術后第2天就可以坐起來,第3天便能夠借助輔助工具站立且行走。
在醫院專心呵護下,每天有專人協助老人進行坐立、站立、床旁轉移等康復訓練,同時還特別重視肺康復的訓練,防治術后肺部感染的發生,通過精細化的治療和康復,老人術后恢復良好,被告知年前就可以出院回家。老人和家屬得知后高興不已,在出院前特意送來錦旗。張女士激動地說:“從入院到出院僅用了6天,母親也可以重新站立,這全都得益于安徽省立醫院醫護人員高超的醫療技術和精心的護理。朱晨主任的善舉,不僅延續了一位百歲老人的生命,也同時讓這個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又過了一個團圓年。”
“年齡是最大的風險。”朱晨醫生告訴記者,此次手術為前路人工股骨頭置換微創手術,這樣的手術方式不僅創傷小、切口小,且手術操作簡便,時間短,出血少,對患者心肺功能影響小,風險較低。但因老人年齡過大,心腦血管易引發意外,還存在肺部感染的風險,易出現并發癥,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為了保證手術順利進行,術前,他與心內科、麻醉科進行了會診,針對老人情況制定了個性化的手術方案。手術過程很順利,術中出血僅20ml,用時不足30分鐘。術后,不拆線不放管,這也讓老人能盡快恢復健康。
“高齡老人跌倒后導致的髖部骨折被稱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老年人的喪鐘’。”朱晨醫生直言,骨折本身不會危及患者生命,但是骨折后由于臥床所引起的并發癥則可能危及生命。為此,朱晨醫生及其所在醫院計劃在2023年重點打造老人髖部骨折快速通道,助力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獲得最佳手術效果,減輕病痛折磨,延續生命里程。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