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這為各地結合自身實際推進生產力變革指明了方向。具體而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應把握好兩對關系,抓住三大著力點。
把握好兩對關系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需要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和引領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為此,要統籌好以下兩對關系:
一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一方面,要從中央層面完善推進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頂層設計,并對各地方進行分類引導,同時加強新設政策與原有政策間協調配合,建立政策銜接機制,促進政策的一體化和整體性,確保各項措施的有效性和可執行性。另一方面,對地方來說,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將中央的總體要求和指導原則同本地具體實際相結合,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進行創造性落實,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二是區域與區域間的關系。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質量和高效能的特征,除了我們傳統的勞動力、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外,還包括數據、算力等新型生產要素,而數據、算力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價值要在流動中產生,因此,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暢通便捷的流動是保障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關鍵。一方面,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區域間“藩籬”,鏟除“行政區經濟”的土壤,使生產要素可以暢通流動,實現規則一致、充分競爭、高度開放、運轉流暢的市場格局,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與此同時,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產權保護、信息披露、市場準入、破產退出、信用監管等制度。另一方面,區域間的分類推進、錯位發展并不意味著“隔離”和“對立”,要加強區域間協同聯動,在科技和教育資源的空間布局、區域間產業分工與合作和四類主體功能區聯動中加強頂層設計,逐步建立發展聯動機制和區域間利益補償機制,以實現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
抓住三大著力點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應抓住科技創新、生產要素配置和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三大著力點,持續深化改革,久久為功。
1.堅持變革重塑,全面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起主導作用。然而,當前我國還面臨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足的問題,一些卡脖子領域亟待突破,全面創新制度體系需進一步完善,創新文化和生態還需培養和優化等。因此,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就需要以制度創新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在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統一領導下,各區域協同推進科技創新。
一是優化科技創新布局,打造分梯度的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從國家創新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兩方面持續提升整體效能。一方面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的一體化能力,構建協同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和組織實施體系,加強對全國科研力量、資源平臺、戰略規劃、區域創新的統籌能力和全國戰略科技力量的定位和空間布局,發揮新型舉國體制作用,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與此同時,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引領城市的區域協調能力,使其在全球創新城市網絡體系中起樞紐組織作用。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區域創新體系新模式和新經驗。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區域延伸和重要組成部分,在大科學時代,我國區域創新體系已經超越行政邊界,創新主體具有跨界和跨區域特征,如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深莞惠“3+2”經濟圈,已初步形成區域協同創新網絡。未來,要進一步推動創新主體多元化、創新體系自組織,引導區域創新體系優勢互補和錯位發展,探索區域創新體系新的發展模式和新的發展思路。
二是加強科技創新對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科技創新不是簡單地造概念、炫技術和創產品,而是科學領域的重大發現和原有技術路線的顛覆性突破,還包括尋找新的供應來源、提升工藝水平、開辟新的銷售市場和實行新的生產組織方式等。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確保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因此科技創新必須與現實經濟社會緊密結合,與當地產業發展和民生發展相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意義和價值。一方面,將創新與當地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相結合。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產業發展是科技創新價值實現的根本途徑,因此要結合發展地區實際,推動數智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帶動新興產業領域的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將創新與當地民生發展相結合。創新的目的是讓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改善民生要求各個地區利用科技創新切實解決當地老百姓急難愁盼的突出問題,如用新技術提高教育、醫療的普惠度,使“小地方”也能享受“大專家”的服務,又如對于區域跨度大、交通不便捷的地區用好數字技術,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等。
2.提高生產要素區域間創新性配置的能力和效率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各類生產要素自由、便捷、高效流動,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各類優質要素向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集聚。這就需要以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全國統一大市場為依托,破除區域間要素流動、商品流動的障礙,為科技創新提供巨大的市場需求和迭代市場,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使企業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
一是要打破原有生產要素的領域和行業的界限和隔離墻。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持續推進取得了重大成效,市場活力不斷增強,市場秩序更加規范,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當前仍有一些突出問題需要解決,應持續深化改革,將各種隱形的保護主義徹底消滅。一方面,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鏟除違背中央現行政策的地方性規定,提升各級政府、各地政府市場準入規則的一致性,加強中央和地方市場監管行政執法的銜接,加強跨區域監管合作,完善跨區域執法協作和信息共享,提升市場監管體系的效率和效能。另一方面,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打破勞動力流動的城鄉壁壘和區域壁壘,加強科技成果在跨區域轉化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專業技術人才的跨區域流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動力和活力。
二是充分發揮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的作用。在當前的數字化時代,人均數據擁有量和人均算力擁有量將是一國競爭優勢的重要體現。數據與算力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媒介,區別于傳統生產力,更顯創新性、更具融合性。未來應進一步發揮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的作用,提高要素區域間配置的能力和效率。一方面,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加快建設統一的數據要素流動、交易和監管的制度和規則,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破除要素市場分割和多軌運行。另一方面,利用數字經濟推動區域間協同。加大經濟欠發達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并鼓勵適度超前建設,快速釋放數字紅利,以實現彎道超車或變道超車。與此同時,加強區域間數字經濟的交流和合作,通過數字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和數字經濟的協同發展,實現空間溢出效應和輻射帶動效應,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3.結合地區特色和資源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載體,?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通過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產業體系從傳統走向現代,?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如何實現“因地制宜”?關鍵在于結合地區特色和優勢資源發展產業。
一是?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對于傳統產業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傳統產業就是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低端產業”,將傳統產業等同于落后產業。其實,產業本身并沒有高低之分,傳統產業并不代表低端。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傳統產業在制造水平、產業體量、產業鏈完整性、國際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優勢突出。因此,不能把傳統產業簡單“一退了之”,而是要立足已有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實現轉型升級。一方面,提升傳統產業的規模和能級,通過新技術的助力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如當前很多傳統制造業優勢地區的企業通過“制造+”的形式進行服務化轉型,走出了一條藍海發展的新路子;另一方面,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力量,?具有全局性、長遠性、戰略性特征。各地區要因地制宜,提早布局謀劃,搶占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賽道。一方面,引導產業梯次布局。通過引導創新要素集聚,推動更多有基礎、有優勢的企業成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鏈主”,推動更多產業鏈中小企業成為“專精特新”企業。深化“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普通企業間的創新合作,打造產業鏈協作聯合體。另一方面,打造跨行政區域的未來產業集群。圍繞“鏈主”企業打造產業生態良好、分工明確、協同發展的未來產業集群,集聚各地區優勢,分工合作,加強產業集群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使產業集群成為具有空間強關聯性的有機整體。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