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5日是全國第八個殘疾預防日,主題是“預防疾病致殘,共享健康生活”。記者從安徽省殘聯獲悉,我省堅持普遍預防和重點防控相結合,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積極開展更多殘疾類別的殘疾預防創新試點工作,持續擴大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的覆蓋面。
在實施殘疾預防行動計劃的過程中,我省率先提高了2項指標,將康復服務促進行動中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覆蓋率和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率由國家指標85%提高到90%。
2021—2023年,安徽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覆蓋率分別達到99.85%、99.99%、99.99%,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率分別為99.88%、99.9%、99.79%,每10萬人口得到康復服務殘疾兒童人數分別為45人、48人、49人,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早期干預,讓殘疾孩子“快樂康復”
在安慶市殘疾人康復中心,今年6歲半的姚宇(化名)正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語言訓練,輕松愉快地看圖認字、背誦詩歌。
他的媽媽周女士介紹說,小姚宇是在2歲的時候發現聽力異常的,最初只是佩戴了助聽器,并于2020年6月來到這里接受康復,到了2022年6月份右側植入人工耳蝸。
“開始時,他只會說‘爸爸媽媽’,通過這幾年康復訓練,今年新學期就要在我們當地的小學正常入學了。”周女士高興地說,通過殘疾早期篩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能夠讓聽障兒童得到全面康復。
“新生兒疾病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及時治療,能夠避免或減少新生兒致殘。”安慶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安慶市新生兒疾病篩查基本病種篩查覆蓋率達98%以上,過去十多年間已篩查近31萬例新生兒。最新數據則顯示,2024年1-6月,安慶市機構分娩新生兒9220例,其中新生兒疾病篩查9173例,新篩率99.49%,聽力篩查9097例,聽力篩查率98.67%,確診各類遺傳代謝疾病19例。“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籌措資金,準備開展耳聾基因篩查項目,并計劃創造條件開展先天性心臟病的篩查。”該負責人介紹說。
在安慶市大觀區棋桿社區衛生服務站,居民李美芳戴著耳機,正在接受聽力檢查。“我們社區的監測目標人群是5000人,目前已經完成了2000人的監測檢查,從今年7月開始,預計到9月底完成。”棋桿社區衛生服務站負責人陶兵介紹說。
安慶市聽力殘疾孩子在做康復訓練
作為全國“全人群聽力障礙流行及康復服務需求與利用狀況監測”三個監測點之一,安慶市采取駐點和上門篩查、駐守先查與流動隨查相結合,對1萬人聽力障礙發生、致病因素、聽力障礙人群康復服務需求與利用狀況,評估聽力障礙人群配戴助聽設備的康復效果。
記者從省殘聯了解到,我省淮北、阜陽、六安、馬鞍山、安慶5市被國家確定為殘疾兒童早期干預試點市。
“試點以來,我們中心已經為35名0-3歲聽障兒童及家庭提供了家長培訓、親子同訓、家庭環境評估與康復指導等早期干預服務,效果顯著。”安慶市殘疾人康復中心主任葉小紅介紹說,早期干預聽障兒童的聽覺言語能力、認知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均得到很好提升,獲得全面康復。經過專業評估,目前已有27名早期干預聽障兒童回歸到普通幼兒園接受融合學前教育。
在六安市康復醫院,13歲的腦癱殘疾兒童章安心(化名)正在進行肢體康復訓練。他的奶奶趙光華告訴記者,孫子肢體二級殘疾,現在就讀在小學四年級。“原來因為腦癱不能走路,現在能走了,也能上學了,變化特別大。”趙光華欣慰地說。
該院兒童康復科主任鄭世柱告訴記者,這里有230多個殘疾兒童在接受康復訓練,全部免費。“每三個月給孩子做一次評估,根據結果不斷優化、調整方案。”他介紹說,殘疾兒童在這里“快樂康復”,六安市特教中心在這里設有送教上門教學點,通過醫療、康復和教育融合,讓孩子們在康復訓練的同時,也能接受基礎教育,避免與同齡孩子的成長節奏脫節。
工作人員展示宿州殘疾人剪紙作品
急救“搶速度”,防范疾病致殘
腦卒中患者還沒到醫院,CT、心電圖、血常規等相關數據和圖像已經出現在了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卒中中心大屏上,必要時還能通過5G網絡進行視頻連線,無縫對接醫院卒中中心專家……
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5G移動CT卒中救護車,是安徽首臺,也是目前全省唯一的一臺移動卒中單元車。“這臺救護車能夠快速進行CT掃描、血液檢查、心電監護,幫助實現診斷和溶栓治療。”該院急救中心副主任王宏運告訴記者,卒中又被稱為“中風”,是一種常見多發、突發性的腦血管循環障礙性疾病。
“腦卒中雖然危害大,但90%的卒中都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一旦發生卒中,及時得到急救治療,就能大大降低死亡率、致殘率。”王宏運說,目前全國卒中3小時導員救治率只有6%,而宿州市卒中5G救治城鄉30~60分鐘的急救診療圈模式,上車即入院,入院即治療,急救從患者發病開始,為挽救生命“搶速度”,已被作為先進典型進行全省推廣。
“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在宿州市明日·世紀花園小區,年過花甲的劉成保正在進行康復訓練,背誦這首兒歌。他是一位因卒中而致殘的肢體二級殘疾人,先后兩度腦梗。
劉成保跟著手機視頻做康復訓練
從2023年8月開始,宿州市埇橋區殘聯工作人員帶著一個團隊上門,先是給他做一次全面檢查,又根據情況定制一套線上康復方案。在妻子的幫助下,劉成保在家只要打開手機,在微信小程序里跟著視頻做動作,就能進行康復訓練,好比“上網課”,而且康復訓練的數據都能精準記錄、實時上傳。康復醫生可依此判定康復情況,然后給出下一步的康復方案。
“這是去年埇橋區殘聯創新推進的‘互聯網+’居家康復項目,費用由殘聯買單,殘疾人不花一分錢。”宿州市埇橋區殘聯理事長朱亞鵬介紹,項目整合國內專業機構和本地康復診療團隊,搭建了以“互聯網+AI”為核心的居家康復服務平臺,實現康復隨訪管理和遠程指導便攜化、科學化、系統化。2023年,埇橋區殘聯開展互聯網居家康復服務459人,完成線上康復指導1500余次。
作為國務院殘工委確定的全國5個縣區級殘疾預防重點聯系地區之一,宿州市埇橋區強化早期干預,從控制出生缺陷和發育障礙致殘、防范疾病致殘、傷害致殘等重點環節入手,完善殘疾預防長效工作機制,健全殘疾人全生命周期多元化康復服務體系,推動殘疾預防創新、殘疾人康復服務創新。
自助互助,重建生活信心
除了卒中,脊髓損傷致殘也是越來越多發的一種殘疾,也稱截癱或高位截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脊髓損傷的發生率為千分之一。“交通事故、安全生產事故......基本上每十分鐘就有一例脊髓損傷產生,目前全國脊髓損傷患者將近400萬,而五年前只有130萬。”合肥市包河區脊髓損傷“希望之家”生活重建項目負責人李軍告訴記者,安徽這一殘疾人群體也在擴大。
“我們稱脊髓損傷患者為‘傷友’,大家自助、互助康復,聚在一起,建起了‘希望之家’。”李軍說,不僅是身體和心理的康復,還有家庭和社會的康復,是一個相當復雜且漫長的過程。
“通過培訓、學習,大家非常驚訝地發現,原來還可以做到輪椅過障礙、輪椅上下臺階等等一系列技巧,讓脊髓損傷傷友出行更加有信心。”李軍說,生活中很多場景都需要使用“輪椅轉移實操技巧”,包括上下床、如廁、洗浴、出門上下汽車、旅游搭乘高鐵飛機、去餐廳吃飯或者去電影院觀影時的座位轉移等,實現生活重建。
宿州市5G腦卒中急救車
“立足包河,服務合肥,輻射全省。”李軍告訴記者,他們以合肥市包河區作為“根據地”,開展脊髓損傷患者生活重建培訓活動,宣傳推廣“傷友”自助、互助社區康復模式,旨在將原本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適應、康復期,盡最大可能地縮短周期,讓“傷友”盡快調整適應,掌握必要生活技能,重返社會,從而減輕傷友家庭和社會負擔。
“今年我們申請了省級自助互助康復基地,有望很快得到批復,這對全省的‘傷友’來說,無疑是福音。”李軍說。
據悉,省殘聯目前在全省開展殘疾人自助互助康復服務,針對中途失明者、中途失聰者、脊髓損傷者、成年智力障礙者、穩定期精神障礙者等開展自助互助康復培訓、咨詢、輔助器具適配及綜合性支持等服務,幫助殘疾人樹立信心,重建獨立生活能力,能夠融入社會。
小貼士:何為三級殘疾預防?
殘疾預防分為三級,一級預防是預防致殘性傷害和殘疾的發生,其中包括免疫接種、預防性保健,安全防護照顧,預防意外傷害等;二級預防是防止傷害后出現殘疾,包括殘疾早期篩查、定期健康檢查、早期醫療干預和康復治療等;三級預防則是指殘疾出現后采取的措施,包括康復功能訓練、支持性醫療、護理等。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武鵬 文/攝)